零思考方案网

电影心得体会十五篇

2024-04-07
电影心得体会

当我们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会有不同的启发,我们就要开始动笔写一份心得体会了。在心得体会中,我们不应该拘泥于用什么词语更精确,能引起情绪共鸣才是最重要的,您需要什么主题的内容零思考方案网为您准备了一份“电影心得体会”,希望您为本文提供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电影心得体会 篇1

导读:

19世纪的中后期,美国与当今的中国一个样,地皮值钱,房地产一路上扬,股市火热,到处都是搞钱的机会,空气里都弥漫着 “金钱味儿”。当时,还是记者的马克·吐温,将自己全部积蓄投入到地产、股市,还陆陆续续投了一些创业项目。

谁曾想,1867年的一天,股市泡沫彻底破裂,马克·吐温不仅破产,还欠下了巨额债务。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出门工作,还兼职写起了小说。晚年时,马克·吐温感念于人生的大起大落,写下了颇具自传意味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小说写的是27岁的美国青年亨利,在矿山上当办事员,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像往常一样在海湾散心。

忽然之间,狂风大作,他被吹到了深海区域,就在亨利即将被巨浪掀翻的那一刻,一艘开往伦敦的客船救了他,亨利大难不死,但他一上岸就沦落成了伦敦街头的乞丐。

第二天,当亨利快要饿晕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个富有的土豪把亨利叫到了跟前,二话不说就给了他一张钞票,允许他30天后归还,还不要一分钱的利息,不仅如此,如果30天后,亨利能亲自还钱,还许诺他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亨利觉得事出蹊跷,但饿扁的肚子还是让他抓起钱,奔向一家廉价饭馆,吃饱喝足后,他拿出钞票准备结账,这才看清——这竟然是一张面值100万英镑的钞票。饭馆老板断定亨利是一位低调的大富翁,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仅分文不收,还允许亨利赊账。

他不仅吃饭免单,一身行头也由裁缝店免费提供,不到一周时间,生活所需之物应有尽有,还住到了汉诺威广场的高端旅馆里。他自嘲说:“一分钱不花,竟能过上阔佬的日

亨利拥有百万英镑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人像苍蝇闻到血一样,聚拢在他身边。亨利在上流社会也有了不小的名气,大家都争相拜访这个“口袋里揣着百万英钞的大咖”。

他开始结交骑士、男爵、公爵、大主教,最后甚至和英国皇室的人称兄道弟。但亨利并没有在名利场中过多流连,也没有被温柔乡的莺歌燕舞所麻痹。

亨利每天穿梭在上流社会的大小聚会中,在一次美国公使的家宴上,他认识了22岁的英国女孩波西娅,并迅速坠入爱河。他们互相倾慕,每天出双入对,很快就成了大家口中的“金童玉女”。

虽然亨利发了疯一样想和波西娅在一起,但骨子里的善良,让他决定对波西娅坦白一切。在一次舞会上,亨利把自己的家世出身以及“百万英镑”的幕后真相,对波西娅和盘托出。

见波西娅忧心忡忡,亨利对她发誓说,自己将来会努力工作,照样可以给她好的生活,波西娅被亨利的真诚打动,选择继续和他在一起。

可没等亨利高兴太久,一个人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金山的老同事——黑斯廷斯在大街上一眼认出了亨利,并拉着他说起了往事,一瞬间把亨利打回了原形。但亨利并没有因为黑斯廷斯制造了尴尬,就怪罪他,反而将他邀请到自己的豪华府邸,好好招待。

黑斯廷斯见亨利发财了,央求他帮自己渡过事业上的难关。黑斯廷斯是一位股票代理人,眼下正因销售业绩惨淡濒临绝境,他恳求亨利将一百万英镑投进股市,以解燃眉之急。

大家信赖亨利,不到24小时,伦敦的富翁们在黑斯廷斯这里的交易额就高达300多万。黑斯廷斯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把赚的钱,对半分给了亨利。月底的时候,亨利的个人户头上,已经足足有一百万了,他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

写在最后:这部小说发表于1893年,距今120多年,当时的美国社会与中国当下的社会一模一样,人们拼命地追逐钱财,对金钱近乎变态似的追逐,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

有钱你就是成功的人士,你就是这个星球上最靓的仔,有钱就有爱情,就有名誉,就有尊严,就有美女,就能有一堆美女,有钱就能为所欲为,有钱就能遮白丑,这是多么病态的价值观。

中国有句古话: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我在商会一个企业家群里,群里就是一个微型小社会的缩影,道尽了社会的人情世故和人性嫌贫爱富的丑像。

群里有一企业家,生意做得很大,为人也很豪爽热情,他的企业从深圳搬到中山了,不在深圳,但是,相隔三五天就能在群里看到一帮三五人组团去中山,美其名曰向优秀的老王学习,无非是想看看老王是否真有料,能不能搞点生意做,能不能搞点好处。

老王偶尔在群里发声,一帮人在附和着,那种肉麻的假,不打麻药的正常人会觉得很搞笑,只有麻木的人才会认为如此正常。

群里的创业者,生意做的不大的人,他们表达个想法或是建议什么的,基本不会冒泡,安静的很,这就是真实的人微言轻的写照。

我还听别人讲,有些渣男故意开租来的好车,穿名牌,出手阔绰,花钱读个商学院,搞个ppt项目,专门去骗钱,还居然有三个女人上当,一共投了1000多万,有的女人把离婚分来的一点钱都给了渣男,说是投,其实是高级的骗,不只是骗钱,还骗了色。

当今社会很多嘴脸,就像文章中饭店老板,裁缝店老板,只看到百万英镑,其实这钱根本不是他自己的,他们因为只想到钱,很容易被钱欺骗,只看到表象,而没有认真辨别。

如今,有一些拜金的女人,后来婚姻过得不幸福,离婚居多,选择了物质,既然是交易,那当新鲜度没有时,当对方破产时婚姻自然破裂。

我很理解人们渴望金钱,我也渴望,只是我讨厌那种与人交际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钱,这样的人没有对错,只是我不喜欢,我也不想与这样的人做生意交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生活再定义,对成功再定义,并且有鲜明的态度,你有态度,你自然活得有原则,有底线,有人情味。

鸿彬

2024年4月9日于深圳

电影心得体会 篇2

最近,随着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校园问题再一次引发热议,其实,校园欺凌一直是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青少年成长问题,校园是知识传播的阵地,人才培育的摇篮,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是无需多说。

教师是校园文明创建的“标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不仅肩负着“授业解惑”之重任,同时也是传播道德和文明的使者。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也是学生前进方向的标杆。当前各地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就是规范教师行为准则的标尺。因此,教师在校园文明创建中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要按照师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具备带领学生投身到校园文明创建的资质和本领,真正发挥榜样的作用,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学生是校园文明创建的“根本”。校园是教学用地和生活用地的总和,一个小型学校有几百学生,大中型学校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如此众多的群体靠少数教职员工来管理,有时难免顾此失彼。因此,创建文明校园在很大程度上要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学生是校园文明创建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是校园文明创建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家长和社会是校园文明创建的“辅助剂”。在校园文明创建过程中,还应唤醒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投入到校园文明创建之中,因为校园文明事关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事关中国梦接班人的培育,牵动着社会各界和每一个家庭。因此,创建文明校园不单纯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学生的事,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的事业。

当然,校园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在校园环境、校园生态、办学条件和基础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多方发力,建立长效机制,校园文明创建才能制度化常态化。

电影心得体会 篇3

华人在国外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获得生存空间与得到安全感。电影情节里,叶问只身一人去美国为儿子找学校,美国的学校对于外国移民都要本地有身份地位的人的推荐信。叶问去找唐人街中华总会会长让其帮忙写推荐信,却不料对方借口叶问徒弟教外国人中国功夫而拒绝。看到这里,笔者很不理解,为啥在国外中国人要为难中国人?中国人在国内不团结喜欢因为小的利益相互争斗内耗,而在国外类似写推荐信这种举手之劳的事都不愿意帮忙,真的让人很无语。唐人街的存在就是中国移民们为了生活便利与获得安全感才聚集形成的社区,中华总会也是为了维护华人利益而建立的,居然也会为了一些事情而为难新去的中国人,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族劣根的体现。不仅仅是那时候,一直到现在,这种华人不团结的现象在国外也是屡见不鲜。笔者认为,中国人在国外应该如同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在国外一样,真正团结起来,抱团取暖,这样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所在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力量。

笔者认为,甄子丹主演的叶问系列电影,是他的最好的影视作品,叶问也是他塑造的最受观众喜欢的角色。很多人是通过这个系列的电影更多的了解了大师叶问和咏春拳。甄子丹的精彩表演,让一个温文儒雅但是充满骨气与正义感的大师叶问形象,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说起叶问,就会想起甄子丹,提取甄子丹就会想起他演绎的叶问。

叶问系列的电影,前几部我都看过几遍,相信第四部,我也会花时间再刷几遍,好的电影是值得多花时间的。

电影心得体会 篇4

电影“小巷管家”以赵建国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为主要内容,将北京市的基层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生动讲述了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同时通过赵建国这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一直在解决街坊四邻门口的小事儿“邻里纠纷、占道停车、私搭乱建、公厕改造、环境提升……”等等百姓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塑造出“小巷管家”为居民群众服务、为背街小巷治理甘心奉献的先锋形象。

结合老干部工作大局来看,“小巷管家”正是离退休干部在社区中发挥优势作用、散发服务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无穷正能量的光辉写照,给我们强化政治引领,加强离退休干部“三项建设”,组织号召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提供了更多参考,比如我们的老党员先锋队、老干部啄木鸟志愿督查队等,都在延庆区社会建设、创城、创卫、创森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充当着“城市管家”、“社区管家”职能。对于我们老干部工作部门来说,应该在服务全区绿色发展、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中,积极协调好社会各方力量,为老同志发挥好优势作用,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保障。

从个人岗位工作来讲,我觉得身为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应该工作中大力倡导“三用原则”。一是用心:真正用儿女之心、负责之心来做工作;二是用情:满怀尊重、理解之情,实现服务工作之实;三是用力:真正以人为本,不怕难、不怕繁、不怕重、不怕怨,做到管理科学,服务优良。我们要以务实工作,用心为老干部服务。以诚待人,真心与老干部交心。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想老干部所想,急老干部所急,帮老干部所需,视他们如亲人、如长辈,以爱心、热心、真心、诚心倾情关爱,与他们建立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成为广大离退休干部最可信赖的人,为他们不断地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而不懈努力。

电影心得体会 篇5

看完电影之后,我从*回家的路上一直在平复心情,直到现在,我颤抖着手写下这部电影观后感。

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一次也没让我妈高兴过,我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没有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找到出人头地的工作,我满怀愧疚可她总笑着安慰我,其实她只是希望我健康快乐,这就是妈妈的心愿。

看完这个电影还想起一句话:“你总讨厌父亲的平淡,却不知道他也是个曾经怀揣梦想的少年,有时候老爸喝酒后会说他年轻时候有多么魅力十足,其实现在你也不老,相比同年龄的人你还是那么年轻,像个孩子,虽然做事还是那么好面子,但做人嘛,不就这样,不给别人面子,别人怎么给你面子,但是更多的时候你也可以不给他别人面子。你总嫌弃母亲唠叨,却不记得她也曾是个对镜贴花的姑娘,老妈很臭美,她从15岁不上学后就在家里帮忙做饭,干农活,到结婚后更是为了这个大家庭忙前忙后,我记得小时候开饭店,为了准备第二天的面食,她总是忙到晚上十二,我小时候睡觉也比较晚,也会帮着老妈去做这些,回想起来,将近35的时间了,老妈没有休息过,真希望老妈可以休息休息,其实不用这么忙的。

人的悲哀在于,拿着爸妈提供的物质,学着他们不懂的知识,见识他们没有见识过的世面,体验他们没体验过的人生,到头来,却嫌弃他们如此笨拙。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眼下时光,善待日渐憔悴的父母,时光一去不复返,再多的眼泪我们也回不到过去。那我们就好好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吧!

电影心得体会 篇6

3名失踪的新西兰少年在南太平洋上漂流50天后于24日幸运被渔船救起,而获救地点竟然距出发地已经有1300公里之遥。这3名少年分别是塞缪尔佩莱萨(15岁)、菲洛菲洛(15岁)以及爱德华拿骚(14岁),均来自于新西兰属托克劳群岛。今年10月5日,他们驾驶一艘小船在托克劳群岛的阿塔富环礁失踪。尽管此后新西兰军方出动飞机进行搜救,却未发现任何踪迹。家人们都认为他们已经溺水身亡,并为他们举行了葬礼。没想到50天以后,他们在斐济东北部海域被一艘捕渔船救起。在这五十天里,他们已经开始喝海水,因为这几天夜里都没有下雨,这使得他们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水情况,这些孩子出发的时候随身仅带着两个椰子,可是两天内就吃光了。在随后的漂流生活中,他们仅靠用油篷布在夜晚收集的雨水维生,只有在捕到鱼之后食谱才会稍微有所改善。此外,他们还幸运地捕到并生吃了一只停在船上的海鸥。

我觉得我些事情在我的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离我太遥远了。三个少年开着一条渔船,竟然在危机四伏、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冒险漂流50天,仅靠雨水和捕食鱼鸟维生,那是有着怎样的毅力才能活下去啊。他们每天能睡个安稳觉么?他们每天心里难道不会害怕么?他们现在的处境,能多活一天就要拜佛烧高香了。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他们肯定不想再过。

他们的这种毅力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这种身体加上精神上的折磨,我们是无法想象,无法理会的到得。他们的这种做法,我们可能学习不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毅力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我们在平时的生活里,学习、做事都需要毅力,不然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证明了,人类只要有毅力,相信生命的神奇,坚持活下去的念头,就一定可以创造奇迹。

电影心得体会 篇7

最近看了《大鱼》这部电影。这是一部有关父子的电影。儿子回忆了父亲爱德华以前和他讲过的,一连串在他看来纯属虚构的传奇人生。

父亲爱德华的形象,看完整部电影,依然会感到父亲爱德华的一生充满着神奇的色彩。应该说还是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很多虚构的内容。但这不妨碍我们去理解父亲的一生。在西方国家,父亲这个角应该相对中国来说,更少缺位。西方国家的父母更重视自己的小家庭。但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父亲爱德华似乎更像一个中国父亲:将自己的经历都主要放在帮助外面的人。而较少与孩子相处。使得儿子对他产生偏见:认为父亲是一个不顾家的人,晚年了跑不动了,在家里只能通过讲故事,活在自己的虚构故事里。

父亲向儿子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父亲爱德华喜欢讲自己传奇的一生,尤其是对儿子讲过无数次。在我看来,父亲是有意在向儿子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当儿子告诉父亲,我也将成为一名父亲时,父亲很自信地说我已教过你如何成为一名好父亲。影片种父亲的形象:对爱情的忠贞,对朋友的倾力相助,对困难的坚韧不拔等,都是在向儿子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对死亡的另一种态度

父亲临终前并没有表现出我们一般人印象中的对死亡的恐惧。反而父亲仍然十分自信,幽默地继续向家人讲述自己的传奇的一生。

曾经看过与死亡相关的哲学内容。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主要是因为对一样未知事件的恐惧。没有人从死亡中回到人世间告诉我们死亡是怎么样的(这里跳过一些没有证据的非自然现象),所以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

父亲在童年时通过女巫的假眼就知道了自己死亡前的情形,所以他很清楚自己是怎么死的?什么时候死?整部电影从未看到他对死的恐惧。

死亡这个话题比较大,但每个人都要面对,如果在余生

能对这个话题有比较透彻的认识,那么或许人生可以获得另一层的升华。

电影心得体会 篇8

这部感情片以极其客观视角反映了最真实的复杂世界,没有所谓的好人与坏人,难分是非。看完电影的那天晚上,我甚至难以入眠,脑中都是他们的深情、不得志和难以周全。不断重演那些平实、而又扎心的对话。

夫妻都是演艺人士,女人是电视和话剧演员,男人是话剧导演,共同经营一个小剧场,他们还有一帮可爱的剧院演员们,都是朋友。他们看似天造地设,互相深爱。

电影以两人为彼此写的信开场,他们在对方眼里都是温暖且充满色彩的、有无数的优点、甚至互相崇拜。他们精准的描绘着对方的才华、性格、哪怕生活小小细节,毫不吝惜赞赏。但这是他们离婚前,婚姻调解咨询师让他们写的。女人拒绝念出来,他们失去了交换信件的机会。接下来女人带着他们的孩子离开纽约,去洛杉矶拍摄一部电影。她没有按照约定的那样——双方私下商量敲定离婚方案。也许是偶然,她遇见了Nora,一个优雅、懂她、且异常犀利的律师。她把婚姻所有的委屈、对自己在婚姻中状态的不认可、希望独立的心声都倾泻而出,决定通过聘请Nora来解决。虽然她的本意还是希望与男人在分手后的未来和平相处,也不贪图财产。男人措手不及地收到了女人方面的律师函,被迫也请了律师——是一个心气不高、过于谦让的老头。后来为了夺得孩子未来在纽约长大的抚养权,男人不得不把老头律师换掉,高价换成了Nora的劲敌,虽然双方都知道律师费是在烧掉孩子未来的学费。两个人表面上把纷争交给律师,见面还是客客气气,但整个过程双方内心被撕裂,最终还是针锋相对直接扒开、面对彼此最不堪的一面。

剧终,识字不久的孩子在床头拿起那封信,磕磕巴巴的读着。那是一个万圣节的下午,男人来女人家陪孩子一起过,刚刚还撞上了女人的新男友。男人接过孩子手里女人离婚前写的那封信,陪孩子读道“首次相见几秒钟内,我就爱上了他……,虽然我们分开、离婚,我也会永远爱他”,男人读着信的下巴开始颤抖,镜头虚化的远处是女人路过那间房,依在门框从他们身后望着。就在刚才男人告诉她,他还是选择搬来洛杉矶生活。万圣节Party后,女人例外的让男人陪孩子过夜,尽管那不是属于他监护的时间。女人俯下身,帮男人系上了散开的鞋带,系好后转身走向新男友已经落坐的车里。

这部电影看得我好难过。在一段关系中,互相曾是彼此的一束光,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动力,是新知与灵感的源泉,彼此了如指掌。却随着、时间与经历,在每个人的立场上都构建出一个强大的解释系统,以及基于此的完整世界,双方的世界互不相融对,从大事和琐碎都各执一词。

女人年轻时在某电影里展示出的才华已受到外界认可,在她的世界里这些名气和承载的梦想在婚姻中一再消融。她最后卑微到,哪怕自己的一个想法受到导演丈夫的采纳,都感到莫大的肯定;卑微到,拿到外面给她的小角色时,希望得到丈夫认可却换来讥讽;卑微到,数次和男人提起想回到洛杉矶生活,也曾得到过加州的工作邀请,但这些心愿从未被丈夫认真聆听并做入规划。她试图说服自己接受,放下事业的野心和自尊,相夫教子,但她做不到。而在男人眼里,她从来都是是难以开心与满足的。从他们决定结婚,男人就觉得被拖进了她逃避上一段感情的防空洞;他不能相信,视为是俩人共同事业的小剧院根本没被女人当成归宿;他不明白他们居住了十年的纽约的家,为什么在Nora律师口中成了临时外出工作之地,而洛杉矶反而是女人和孩子长久的家;他不愿理解,而并非不知道女人希望拥有自己一番事业的心底挣扎,

这部电影的绝望在于,两人并没有什么误解,也充满了对彼此的爱,只是双方都基于“自我”选择性地接受,他们的矛盾“你死我活”,但不是金钱,不是简单的抚养权,而是追求自我——在这世界上我是谁,我在孩子的心中会是谁。疲倦的是对方都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我很难概括对Nora的印象。一方面,中年的她无比时尚优雅,穿着10cm的高跟鞋,有精致的茶饮和零食;她柔软的一面也令人敞开心扉,脱掉高跟鞋,跪坐在沙发上,她是女人最好的听众和最温暖的闺蜜。但另一方面,她专心搜集所有的证据,把控整个案子的叙事风格;她要赢,哪怕抚养权已经定了在加州,时间分配上还是要争成女人55/男人45。女人并不希望占这个上风,但是Nora要赢。她咬牙切齿,以女权主义的姿态批判社会对于女性和母亲角色的不公对待。她是个好律师,却在本来隐晦、ongood terms的离婚夫妇间赤裸裸撕开更大的伤痕,虽然她的客户——女人得到了她想要的在加州的抚养权。

男人的第一个律师离过三次婚,他懂得和平分手时大家对情谊的尊重。他没有为捍卫男人做足功课:不知是无能、还是基于男人对保留情谊的诉求,而故意向Nora放水。他在现场中断双方的谈判,私下对男人说,孩子会长大,他未来可以去东海岸上大学,那时候你们还可以重拾父子关系;老律师说,何况如果真的上庭,法官也几乎不可能按照男人的意志判决。男人在这段时间已经感到孩子有些远离他,也发展出新的朋友和爱好。男人怕自己失去孩子,怕孩子在未来仍然旷日持久的青少年成长中情感更加疏离、最终抛弃他。男人觉得纽约抚养的底线在崩溃,他没想到自己本着的正常诉求和双方平和解决的共识在法律系统中会这么不堪一击,脆弱和无助让他他换了律师。Nora和女人都觉得他不该换的,他赢不了这一局——何况之后上庭烧进去更多的律师费,把孩子也牵扯进更多的法律程序。但他为坚守底线已经不惜代价。Nora说这个系统鼓励卑鄙的手段和人,男人的新律师把女人描绘成一个靠出卖色相在电影界出名、嗜酒成性、偷窥男人邮件的下三滥女人。

在庭后,女人来到男人的临时公寓,空空荡荡。本来希望再次谈和解,却演变成互相指责、嘶喊的爆发。女人引用朋友的话,指责男人无比的自私。男人歇斯底里“我希望某天醒来知道你被公交车撞死”,旋即掩面痛哭缩成一团倒在地板上,女人抱住他。他们互相深深理解。虽然致歉,但第二天司法程序照旧。

我不禁一寒,亲人、爱人或是朋友再有情谊,在底线问题上无法避免诉诸于卑鄙的手段对簿公堂。底线是什么呢,是广义的自我吗?是没有任何人有名义要求自己牺牲吗?是现代社会把成功定义的那么狭隘而具体吗?多么遗憾啊,现代化中不可调和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想起前几天看的另外一则脱口秀,一个在伦敦生活的印度女人讲她和北欧老公的婚姻。她骄傲又讽刺地说出了多少夫妻有耻于承认的真实心理——最重要的就是“谁赢了”。荒谬而真实,多少人是需要在比较中获得优越感,哪怕是,哦不,“尤其是”在现代的婚姻中与配偶争“赢”。

那天读到一句话,不明觉厉地受到了启发,对抗美国的个人主义,需要欧洲大陆的世界主义。我还不知是否认同,至少知道隐忍的传统主义和牺牲精神的集体主义应该也不是我想要的出路吧。

电影心得体会 篇9

《片警宝音》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影片,平淡得连一个像样的高潮部分都没有出现。然而,这部影片却总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压抑。

这种压抑,或许来自于对戈壁和广漠沙丘的一种敬畏,或许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坚守的苦叹,又或许来自于艰苦的环境中那份执着与追求的感慨。

影片根据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先进事迹创作。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的儿子,他又是一个如果脱下那身藏青蓝制服后走进人群中几乎无法找出的毫不起眼的蒙古汉子,一个生活和工作在最基层却又让无数内地基层民警无法想象艰难困苦的片儿警。

作为从警2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一部摩托车,一片沙土扬。只身沙中行,只为那份不变的初心。影片以这种平铺直叙的最直白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基层民警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工作,影片中他的生活与工作也早已交融在一起,而他穿梭于草原、戈壁的那一身藏青蓝,也正是对公安事业忠诚担当百万基层民警最真实的体现。

和大多数内地同行不一样,牧民们的牛羊马骆驼,是他生活的主轴,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外来人口登记、牧民纠纷调解成为他工作的重心,当然还有劝访、案件线索收集、大要案件的查办以及抓捕嫌犯,他的生活看起来机械而又艰辛,他的工作看上去细微又琐碎,然而,就在这无数的平淡无奇的背后,他却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形单影只的他,内心刻就的是忠诚履行的警察誓言,他刚毅坚韧的外表下,写满了追求人民警察价值的崇高品质。

广袤的草原、戈壁、沙漠,人烟稀少,但他的辖区内每一个牧民都拿他当成最可信任的人,甚至连牧民家的狗都对他热情有加。在他的工作中没有太多的上级指令,考核细则,会议通知,甚至因为接待经费太紧张,他看到采访的.镜头都极力回避。正是因为土生土长,他对16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地貌、人文了如指掌,一起看似复杂的纠纷,他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让双方满意而归。也正是因为他的人格的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凶杀案件几乎凭他一己之力得以成功破获。

他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影片中描述了他希望能有经费拨下来,为牧民们再多打一口井,令人唏嘘不已。他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当他接受表彰的时候那句质朴的发言:像我这样的警察,我们这里还有很多,比我辛苦比我困难也很多,我希望大家多关心帮助那些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他的发言其实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他自己就是全国公安系统无数默默无闻战斗在一线的基层民警的代表和缩影。

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这部《片警宝音》历经四年的拍摄,顺利通过了国家电影局和公安部的审核,于20xx年8月1日获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这部成功塑造了不畏艰辛、坚守职责、“平凡得让人落泪”的戈壁警察形象的警察题材的电影,将在12月19日全国上映。期待更多的感动,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精彩回味。

电影心得体会 篇10

一部电影七个故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七位优秀的导演联袂创作,将七个短片合为一体,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大事件娓娓道来。他们将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情感融入电影中,最终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笑泪纵横,有温度、有细节,同时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事情。

创作团队提出了“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遇”的创作思路,由创作者投入超强的专业能力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由小人物看大事件,将普通人的命运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中,让大国小家的自豪感和烟火气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点一滴,勾起每一个中华儿女对家国情怀的共同回忆。

细品沧桑里的况味

令我哭起来的单元是《前夜》。

开篇没多久,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就用南方口音说道,28年革命,2000万人的牺牲换回来的红旗,我们能做的只有四个字——万无一失。

28年革命,2000万人牺牲,仅仅就这2个数字,就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而我喜欢这个单元,并不是因为它背后的宏大与豪情。

《前夜》作为全剧的开篇,重现了庄严神圣的开国大典筹备工作,本来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但导演摒弃了对宏大事件的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最细微的点——修理旗杆顶端的“阻断球”——从而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还原,用最细微的元素告诉观众:小到电动升旗都那么不容易,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该是何等开天辟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功业。

电影中,细致入微的设计图、精确到克的国旗重量、工程师爱吃的驴打滚、街坊邻居家凑出的红绸、故宫门洞里温暖的傍晚阳光,影片用最具象的细节刻画,让人们看到一场活着的庆典,一段活着的新中国历史,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革命者、建设者,这些生动的内容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而且能让人们触摸到活着的历史细节,让人们相信历史、被历史感动、为有这样的历史而自豪。

这些细节就是夹杂在历史沧桑记忆中的况味。它不是假大空的豪情与口号,它是琐碎的、具象的、温暖的,是更多地下沉到“人”的身上,把对家国情怀的追忆,把对奉献和坚持的铭记,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

回到献礼主题,细细品味,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汇浪成海。

挖掘平淡中的诗意

让我笑起来的单元是《夺冠》。

故事情节很简单。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对战美国队。与此同时,上海的某个弄堂里人声鼎沸,街坊四邻围着小男孩冬冬家的电视机看直播。但是因为电视信号时好时坏,冬冬为了能让邻居们顺利看完比赛,见证历史时刻,错过了与青梅竹马的小美告别的机会,没能亲手把礼物送给小美,而后者即将远赴美国,天各一方。

镜头里再现了大量上海里弄的生活细节,石库门老式房子、小卖部门口兼做电话亭、烫头穿睡衣的中年妇女、胖小孩在家门外吃西瓜。在上海80年代生活过的人肯定对上述画面无比熟悉、无比亲切。影片呈现出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同时又充满烟火气,真正做到了把镜头拉到普通人的身边,把话语权交还给老百姓。

但如果仅仅是再现生活场景,那么这个故事就远没那么动人。“电影是生活,但不是庸常”,因而在呈现日常悲喜时,要能在平淡的生活里挖掘到诗意,才能跳脱出当下被桎梏的情境,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在这个平淡的故事背后,是关于10岁的小男孩冬冬的成长故事,是关于责任,是关于承担,是关于舍己为人,也是关于时代楷模的感召力。即使10岁的冬冬还无法理解,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街坊邻居对女排比赛的热忱是为了什么,但是在那一瞬间,他披着床单用尽全力支起天线的时候,是他的高光时刻。他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少时课本中学过的战斗英雄,想起了《悟空传》里的大圣,甚至想起了超人,这一刻,少年冬冬的形象顿时逃脱了生活的繁琐和平淡,充满了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

徐峥导演所呈现的小人物喜剧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用心对生活中的人进行观察与捕捉,挖掘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落里深藏的美,并为其赋予意义。

(同样精彩的还有《你好北京》。葛优老师将北京的哥”张北京“刻画得惟妙惟肖,几乎一个人撑起了整个故事的嬉笑怒骂、起承转合。该故事同样是从底层小人物身上发掘大情怀、大格局,我有朋友甚至给这个故事排序第一,足见宁浩讲故事的功力不凡。但因为我对上海有情怀,加之篇幅有限,就暂且搁置这个美好的京味故事,留待以后另起一笔。)

遥望大历史的尘烟

令我百感交集的单元是《回归》。

0分0秒升起国旗,一秒都不能差。

电影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三条故事线,分别是斡旋谈判的外交官、负责升级的仪仗兵以及校对手表的钟表师,他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最终随着时间线的前进,汇聚到同一个时间点、同一件事,那就是一秒不差地升起五星红旗。导演使用的是她所擅长的多线程讲述故事的手法。

但与同样再现盛典的《前夜》单元相比,《回归》单元似乎又显得有些平淡,它少了点情节上的戏剧性冲突,多了些纪录片不悲不喜、平铺直叙的质感。

品味这样的故事,就得让自己先回到那个时代的情境中,找出那个年代的时代故事和时代气质。

也许回归这件事本身就自带光环,在这个宏大的中西兼容的故事构架下,导演在片中直接使用了部分真实影像,用稍显年代感的画面,直接唤起很多人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回忆。

香港警队的警徽警服,英方官员的西装革履,观影者对于90年代港片、90年代香港的深刻记忆随着剧情发展,再一次被唤醒。当国歌声准时响起,当护旗手肃立敬礼,当维多利亚港上烟花绚烂,当远处东方之珠的旋律渐渐响起,不用怎么煽情,不用怎么渲染,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期待、兴奋、骄傲、激动就再一次与每位观众不期而遇,在歌声里泪盈于睫。

97年香港回归,本就是历史时刻、全民记忆。

而如今,悠悠二十二载,任世间岁月轮转,红尘中万家灯火依然。香港依旧,五星红旗依旧,紫荆花旗依旧。

回首望,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会唱国歌的人,祖国会带他回家。

观影结束,已是华灯初上,街头巷尾洋溢着即将迎来国庆长假的和煦气氛,乐观、自信、踏实、轻松。回想电影中呈现的小人物大事件,那些奋斗、牺牲、欢笑、泪水,不禁感慨,今天的中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真是来之不易,应该十分珍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都是幸运和幸福的。我不由自主地、发自内心与电影中呈现的情感产生共鸣——感谢您,我亲爱的祖国。

电影心得体会 篇11

红船,是红船吗?

看完电影《红船》,我在脑海中盘旋的问题找到了答案。红船的红色不是她的颜色,而是红色精神血液的象征。

100年前,一艘游轮在浙江嘉兴南湖轻轻摇曳。13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热血青年在这里播下了红色信仰的革命火焰。船上燃烧的热情染红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会场。所以他有最响亮的名字——红船。

影片中,带领大家喊马克思主义万岁的大胡子叔叔,就像在黑暗中突然发现了划破黑暗夜晚的星火,手里拿着马克思主义的微茫,匆匆告诉他。他高举星火,选择用自己的身体为信仰的星火助燃。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16岁时,他决定为理想的中国而奋斗。年轻时,他在日本学习。回国后,他完全有条件选择舒适无忧的生活,但他愿意放弃一切,拿出月薪用于革命事业。他经常资助有抱负的年轻人和有困难的穷人,这有时会导致家里没有钱买食物的困境。他还教孩子们一起唱国际歌曲,但当时的孩子们不能像我们现在那样快乐地唱歌,因为我们的祖国母亲生病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祖先、英雄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甚至牺牲生命,以换取我们今天无忧无虑、快乐、健康成长的生活。

习近平爷爷说,他播下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我想习近平爷爷的话告诉我们,李大钊先生的英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基因的延续、传承和发扬,我们的祖国母亲才从贫穷变成了荣耀和胜利!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陷入黑暗。白衣天使用生命去使命,用爱心照顾人民。科研院士同时赛跑,与疾病竞争。警察的叔叔阿姨们自愿不畏艰险,逆行的背影展现了英雄本色。无数英雄站了出来,照亮了深陷疫情黑暗的人们。他们秉承家国情怀,书写最美的使命。

——共产党员!他们有着共同的生命底色——红色!

知史而爱党,知史而爱国,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在看完电影《红船》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红心向党,珍惜每一天的大好时光。认真听讲,做好每天的功课;积极劳动,整洁我们的校园;多多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努力锻炼,强健我们的体魄,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的沐浴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电影心得体会 篇12

近日,青少年保护题材电影《少年的你》仿佛在一夜之间,将校园霸凌推到风口浪尖,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关注。作为成年人,我看完电影后最大的感触就是心疼,太心疼了。心疼影片里的所有面对重重压力和成长烦恼的少年,心疼那些迷茫无措的青春,痛惜那些不经意间就会犯下的弥天大错,有的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未成年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社会都要解读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校园霸凌只是其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摸索在社会边缘苦苦挣扎想要“走出来”的群体影像,也反映出全社会在青少年保护上的一些薄弱环节。

原生家庭能做点什么?

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影响很大,几乎每个人身上都留有父母的影子。家庭结构残缺、家长工作忙碌疏于引导,社会经验不足的孩子容易被坏人利用,冲动之下做出追悔莫及的行为。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给与适当的关怀和指导,尽可能减少性格偏激因素,减少冲突矛盾爆发。

学校能做点什么?

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结合,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心理矫治,预防其滑向犯罪的深渊,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也就是说对未成年人要“严管又厚爱,宽容不纵容”。学校可以增设强制报告制度,解决“发现难”的问题;建设校园欺凌防控制度,加强培训教育,明确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能做点什么?

最近,两部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迎来大修。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校园暴力案呈逐年下降趋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司法规律的探索,完善法制建设,用法治的阳光雨露,共同呵护祖国花朵健康成长,还社会以安宁。

孩子,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会尽全力共同守护你们。

电影心得体会 篇13

“一位乞丐摸遍全身口袋后,掏出5元钱放进了募捐箱……”我激情的介绍声从班级里传出。

这是我们六(6)中队在举行“爱,在传递,在创造奇迹”的主题班队会,号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为四川汶川等灾区献出自己的爱心,并为他们祈福,祝愿他们早日重建起美好的家园。这次队会由我和温迪当主持人。

昨天我在温迪家做课件,我们下载了很多地震时的图片。突然,我看到一张图片,上面一个有着大眼睛,脸上脏兮兮的小女孩正睁着她那天真的眼睛望着远方,图片上还写着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语言:“天真的眼神,也许她还不知道地震已将她的家人带走。”当时,我的心为之一震,毅然把这张图片传了上去。我想:这位小女孩真是天真无邪,幼稚到连自己的父母去世了都不知道!这场地震造成了多少个这样可怜的孤儿?我看了直想哭啊。接着又一张图片令我有想哭的冲动。那是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她在被支援人员救出之时,还露出了笑容,这是多么得坚强啊!如果所有被困民众都像这位女孩一样坚强,那么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被救出。

今天在班队课上我再一次和大家观看了这些图片,还是那么得令人震撼。紧接着我又和思承一起朗读了一首为死去的孩子而作的诗,低沉的,充满伤感的声音从我和思承嘴里流出,大家也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听着……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我和温迪一起拿着蔡卓怡同学亲手做的募捐箱对大家说:“同学们,灾区的同胞们不是自然宿命的牺牲者,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温情传递,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人民祈福。愿他们能平平安安!下面请进行我们的捐款仪式。”话音刚落,《爱的奉献》这首歌就缓慢地响起,同学们有秩序地排队上来捐款。看着一张张100、50、10元钱塞进了捐款箱,看着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的眼眶润湿了。愿我们能有更多的爱心献给灾区的人民。

相信我们的一片爱心,一定会温暖一颗颗寒冷的心!

电影心得体会 篇14

明年春节档电影竞争非常激烈,就宣布定档的电影来看,必是一阵龙争虎斗。

作为“唐探”粉,等了两年的《唐探3》确定在春节上映,我当然是期待《唐探3》能领跑的,只是看竞争对手,感觉压力山大。

首先是《中国女排》在题材上就赢一头,女排今年夺冠,鼓舞人心,又逢70周年大庆,观众的情绪在,很多人会首先选这部电影;接着是徐峥的《囧妈》,喜剧题材非常合适春节档,是基数很大的合家欢类型;最后是《紧急救援》,林超贤的动作三部曲,去年林超贤的《红海》和《唐探2》同期上映,《红海》靠着口碑长尾效应,最后总票房超过了《唐探2》拿下年冠,明年《紧急救援》和《唐探3》又对上,胜负难测。

《唐探》系列是内地电影少有的集破案、喜剧元素一体的作品,比起“成龙作品”、“囧系列”这样以个人为标签,每一部都不延续上一部的情况,《唐探》则是在构建系列电影的故事体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唐探宇宙”。

对比《唐探1、2》两部电影,第一部虽然票房只有8亿,但是口碑很高,甚至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了,豆瓣目前的7.5分在我看来是给低了,实际水平有8分;第二部能有33亿的票房,除了在春节档期缘故,更多是因为第一部建立起来的口碑,让人对第二部有期待。但是第二部的票房虽然高,口碑却下跌了,直接导致粉丝对第三部的水准产生质疑,是不是还能保持高质量输出?

《唐人街探案》,最核心的就是“探案”两个字。

毫不夸张的说,《唐探1》的密室杀人案,是这十多年来,内地电影关于推理最优秀的一次,在大多数的破案片都没整理清楚逻辑,或者用社会派的模式让凶手最后出现,《唐探1》的本格式推理太精彩!

第一部的探案在案件开始后,就有一个很清晰的谜团:凶手是怎么从密室中出来的。

唐仁去颂帕家里运货的时候,颂帕还是活着的,他走后监控表明没有人出入过,但是颂帕死了,唐仁就成了凶手。同时伴生又一个疑问,颂帕偷走的金子在什么地方?

观众抱着这两个谜团去猜测,我们和唐仁共享所有的线索,和秦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去分析案件,这是相当难得的影视体验。

电影没有和很多“大片”模式那样,用凶手和侦探的双线拍摄把答案呈现给观众,重点放在怎么打、怎么华丽的大场面,而是实实在在的解谜。——国产大片敢这么玩的,还真没几个。

所以第一部出来之后,我们太欢呼了,有这么一部尊重观众智商的电影,太难得了!

尤为难得的是,案件设计如此精彩,电影的商业性也很好,喜剧环节非常出色。王宝强演的唐仁负责搞笑,和“老大”肖央的互动又浮夸又搞笑。

肖央饰演的坤泰我一度以为是泰国人演的,小油头和拖鞋泰味满分了,后来才发现居然是肖央!他第二部演满口东北话的宋义,憨厚老实,完全看不出和坤泰是同一个人!

《唐探1》里的凶手出现的比较靠后,可是案件的核心诡计确实实打实的精彩,谁能想到凶手那么大胆,通过唐仁的一进一出,跟着逃出生天,最后的电影解谜实在是畅快淋漓!特别是王宝强案件重演的部分,直观的把案件过程展现了。

更不用说最后反转的地方,也是神来一笔!

《唐探2》在“探案”上,相对第一部就弱了点,从被害人的共同点联系,最后找到凶手进行大战,凶手的行凶都是很直接的,没有采用任何诡计。

我们基本是跟着侦探推理往前走,失去了第一部独自猜测和推理的部分。

唯一有点“诡计”设计,也许就是肖央演的宋义完成的“顺风车杀人”,他在和侦探一起追寻凶手的过程中,趁机行凶,杀掉看似和他完全没有联系的陆国富,然后嫁祸给连环杀人案的凶手。

“顺风车”杀人是侦探类小说常见的手法,在连环杀人案中插入第二起案件,整个故事有两个凶手,但通常因为手法相似,会迷惑侦探,以为只有一位真凶,从而让第二位真凶逃过制裁。

但肖央的这个手法太隐蔽了,没有足够篇幅去刻画这一起案件的不同之处,大量的笔墨在糖厂开关灯的搞笑上,冲淡了这一起死者的疑问。

本以为刘昊然结尾揭发他顺风车杀人,会和第一部王宝强案件重演那样,作为一个反转、二度真凶的模式给人震惊的一笔,回答为什么死的是这个人,案中有案,结果只是两个人坐着对话,整体平淡了。

《唐探3》可千万千万要抗住推理啊,喜剧是重点,但是“探案”才是这个系列的核心。

作为内地电影少有的类型,本以为《唐探》系列会和007、柯南电影那样,一部接一部的拍下去,毕竟这个人物世界已经构成了,结果陈思诚说《唐探3》就是最后一部!

那么《唐探1、2》留给我们的问题,都会在第三部解决吗?

电影心得体会 篇15

《战狼Ⅱ》的开启之幕是一片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有一条优美的小河流,一看即知,这是和平的代表!

英勇无畏

开幕后第一观即是英勇无畏那一人救一船的英雄本色,一条载满了满船货物的大轮船突然遭遇了海盗,拿着AK47向着轮船上扫射去,随即两三人就倒地死亡。男主角“冷锋”从船上冲向水中,他无所畏惧地与海盗搏斗,他以高超的武艺将海盗打得屁滚尿流,真使人大饱眼福呀,那动作,那神态可真是让人也兴奋不已,不觉也会将电影中的那个“冷锋”当作是我与人搏斗哩!后来他以一抵八的局面站在海盗船上,冲着远处开了一枪居然打死了一个想用火箭炮炸死全船人的海盗。真不愧是英雄无畏之人呀!

惊人毅力

影片中“冷锋”意间得了“拉蔓拉”病,少则半小时,多则四个月就会死亡。后来一次战斗中,他发病了,身体有些力不从心,眼前是一片迷糊,身体无力战斗,但面前是一片呼叫声,他以那惊人的毅力与敌人和病魔进行着顽强斗争,最后他拿着AK47被一片人堵大一墙角,子弹飞射,一面墙倒了下来,狠狠地落在了他身上,但他还是用那顽强的毅力撑了起来。后来敌人因命令撤退,冷锋还是用那惊人的信念活了下来。

巨大自豪

文章来源://m.03kkk.com/fanganfanwen/172705.html

上一篇:友情的句子唯美

下一篇:错过作文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