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我们第一任务就是做一份方案,方案可以减少工作中的迟滞和等待时间。如何才能真正的写好方案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最新小学语文阅读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设计理念]
童话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表演兴趣。本课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文中的字词极富表现力,词汇丰富,理解课文内容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意会。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朗读和吸收内化的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借教材的“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往上攀登,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时安排]
两课时。
1、谈话交流: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们看过或听过哪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汇报)《丑小鸭》是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文章,很多小朋友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2、小结导入:这个故事不仅听起来很有意思,读起来会更感人。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吧。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的同时标出小节、画出生字新词。
2、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相说说丑小鸭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3、小组合作:(1)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
(4)分类识字、扩词。
(5)认读词语,理解词义。出示: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充分挖掘学生识字的潜能,指导过程中再将形象识字、趣味识字、分类识字有机地贯穿在整个识字的过程中,探究汉字本身的规律,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识字的效率。]
1、分自然段小组推荐读课文,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3、交流体会:
(1)哪些地方让自己最感动?说说受感动的理由。
(2)哪些地方还搞不明白,需要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在疑问中讨论”让学生反复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在学生融进文本的同时自由倾吐,大胆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到了朗读的方法,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近丑小鸭的生活情景。]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2、分析字型及结构,学生试写“灰、冰、鸭、鹅、讨、厌、欺、负”,评价后再写;教师指导书写“蛋壳”、“翅膀”。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用“因为……所以……”说话)你们猜猜看,它喜欢这个名字吗?你怎么知道的?
2、小结:没有人爱丑,大家都是爱美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生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进行说话,引发学生对“丑小鸭”名字的进行探究,由点到面,激起学生对丑小鸭的同情。未有曲调先有情,教师富有哲理的话语深深地激励着学生,使学生在“爱”的精神感召中悄悄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不由自主地关心起丑小鸭的命运。]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思考:丑小鸭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哪些歧视与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持怎样的态度?它有何追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书边做记号。
3、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由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4、品词析句,感情朗读。
(1)图文结合,指导朗读第一节。
①观察第一幅插图,说说丑小鸭是什么样子的。
②自由读第一段,画出具体描写丑小鸭怪横怪样的词句。
③用“这是一只(、)的丑小鸭”进行练习说话。
④说说怎样读才能突出丑小鸭“又大又丑”的样子。(小组比赛读后互相评议)
⑤指导朗读:被欺负、被讨厌才觉得“孤单”,要读出丑小鸭的不幸与悲伤的心情。
⑥小结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欺负吗?“欺负”除打他、踢他以外的另一种意思,就是(看不起)他。想一想小伙伴们会怎么嘲笑他?如果你看到小伙伴欺负丑小鸭,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2)指导朗读课文2~4节。
①交流后填空: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______他,猎狗他,白天他只好________;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他既______又_______;天越来越冷,丑小鸭趴在__________的冰上______。
②指导理解“讥笑”,想一想当时丑小鸭的心情;理解“惊奇”和“羡慕”。(课件出示:丑小鸭仰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从天上飞过)说说丑小鸭惊奇时是什么表情。(呆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想一想: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呢。(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
③小结: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要求学生用“羡慕”说句话)
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男女生赛读。学生互评,评出各自的优缺点)
过渡:丑小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
(3)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①问: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心情怎样?丑小鸭会说些什么?
小学语文阅读专题技巧: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 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 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 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 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
(
(
(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本组的专题是“动物”,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种动物,这样的整体安排,让孩子们走进动物世界,了解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从而增强爱护动物的责任意识。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运用多种方法,促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明晰作者的表达方法,在不断运用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
2、《麻雀》、《鸬鹚》、《天鹅》。
1、了解作者笔下动物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不同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
2、在阅读中受到不同情感的感染与熏陶,深化对动物的认识。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同学们,从第四组的课文中,你都了解了动物的哪些特点?《白鹅》高傲。《白公鹅》派头十足。《猫》古怪、可爱。《母鸡》慈爱。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麻雀》:勇敢、慈爱。
《鸬鹚》:守纪。
《天鹅》:美丽。
1、《麻雀》一文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上来回答。
回答句式:我喜欢____,因为它使用____修辞方法,写出了____。
2、《鸬鹚》一文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3、《天鹅》一文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1、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它都具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句式:我喜欢____,因为它____。(指名说)。
2、师小结。
动物是如此的可爱、美丽、慈爱,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增强爱护动物的责任意识,让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爱。
1、《再被狐狸骗一次》。
2、《鸟奴》。
设计两条保护动物的宣传标语。
模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作者慧眼独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时间流逝问题,以祖母去世,“我”哀痛万分,通过父母对我的启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时间变成了可以觉察到、并在行动中可以抓得住的东西,从而点明了中心,使人们认识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好教材。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出示问题)
1、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
2、“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3、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