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范例

2024-06-10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是不是很多人对“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有些疑惑呢零思考方案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同一本书,都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得感悟,好的书籍通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收获。此时不妨记录下来你的读后感悟,与大家分享。欢迎阅读我们网页的内容我们将为您提供最好的服务!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着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篇三:《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篇四:《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2

花一个多星期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书中内容并非想象中那么易于理解部分理论不适用于国内的设计环境童鞋们可能很难完全将这些优秀的设计理念,贯彻至手头的设计工作中但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很有必要读的好书从事视觉设计的童鞋也大可翻一翻,开阔下设计思路摘录书中部分启发性的理论——归罪习惯——人习惯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于性格。人在找失败原因时,拥有信息太少,有些信息或许还是错的,结果抱怨或嘉奖几乎脱离实际。

人类思考和解释的本质——人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人的解释建立在与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遇到奇怪或令人费解的事情时,人一旦找到某种解释,不管是对是错,都会感到满足。行动的结构——目标、对外部世界采取的行动、外部世界本身,以及查看行动在外部世界中所造成的后果。(行动本身包括:去做什么和检查这样做的结果。可称之为“执行”和“评估”)现实生活中,想要采取行动,还需将目标转化成明确的行动步骤,即“意图”人类习惯对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式,即心理模式。其有助于人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知识结构,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习惯建立心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设计人员应该向用户提供正确的模式的原因。设计人员若没有提供,用户就有可能自己编出一套不恰当的心理模式。人的行动包括七个阶段——确定目标;确定意图;明确行动内容;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状况;解释外部世界状况;评估行动结果。

人并不总是思维慎密、讲究逻辑和道理的。目标通常不完善,或者模糊。采取的行动有时只是对外界事件做出的反应。遇到合适的机会时,人才会为某种目标而行动。只有当事情非常重要时,才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须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减少了可选择的方案,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量)记忆的类别——记忆任意性信息;记忆相关联的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识记材料如果有意义,符合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对其进行理解、解释和整合。一些规则和限制因素可以帮助我们将那些表面上杂乱无章、毫无关联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限制因素——物理结构、语意、文化和逻辑,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中出现,足以用来明晰正确的操作方法有意识思维受到短时记忆的强烈制约,一次只能处理五六个信息条目。有意识记忆一次不可能储存15个毫无关联的条目,但若把这15个条目加以组织,形成某种结构,就可以进入有意识记忆中。人利用这种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能力,借助理解和解释,克服了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使储存在有意识记忆中的信息量激增。有时人会注意或担心很多事情,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不过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人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当情况出现明显异常时,人却给出一些无关痛痒的解释。

如果遇到的新情况与过去的经历非常相似,人就会把原本罕见的事情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人对某件事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别。强迫性功能是一种外力限制因素,用户如果不执行某一项操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3

篇一:设计心理学读后感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当然,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设计师也不例外。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不同与人。所以才有设计师。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本书还谈到了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即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学科,它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是把人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的心理需求。通过对意识作用于设计的认识,研究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而设计对社会和社会个体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起着设计的作用,使设计更能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想象力、运筹学、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篇二: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对意识作用于设计的认识,研究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而设计对社会和社会个体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起着设计的作用,使设计更能反应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是想象力、运筹学、计划和预算。它是人类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

为了传达设计被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被称为产品,为了生活的设计被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

让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到满意的产品,达到这个目的。了解消费者心理,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学习一种知识就象走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你可以听从别人的指示,对或错,也可以摸索自己的运气。但最好的办法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可以选择你喜欢走的路。这本书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给你所有的知识,但它给了你整个画面,给你道路。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就足够了。要深入了解,这本书还告诉你如何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是一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它是一种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地表达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它可以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现实,扩大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习动漫设计,不仅要扎实掌握自己的专业基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销售自己的成果和产品,这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就像一群诱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带到心理学的新领域。

在那里,他们将开辟新界,实现他们的雄心壮志,并为人类的理解和进步做出贡献。了解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艺术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 !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专栏,从象牙塔带给你心理学。看看这些问题:“生活经验如何影响你的大脑?

""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

""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我希望将来能学会运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手提箱,跟随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richard“grieg and philip”zimbardo)踏上学习“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之旅。我相信你会满载而归的。篇三:设计心理学读后感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

但我不知道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缺乏耐心。我几乎可以说,我苦读了设计界的经典名著,然后我就糊涂了。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功能的***,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

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时,苹果为何敢于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说到诺基亚,我想到了它的“技术以人为本”。豆瓣上有各种更好的“科技是懒人为本”的说法。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上、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

然而,还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为了便于使用或技术的限制而牺牲大部分的美学。诺基亚和苹果也是如此。诺基亚在320x240手机屏幕上坚持了多久?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

那么,苹果为什么首先推出视网膜显示器呢?和之前的误解一样,诺基亚尊重技术和用户习惯,但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4

设计实际上是一个对表面上相互冲突的各种要求进行协调的过称,因此设计是一门充满挑战,颇具意义的学科!

唐纳德.a.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

这就是我们做设计的中心思想!!

《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觉得作者不是在讨论某个问题、某个设计的秘密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通过表象直接达到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即把握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本质和根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5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篇六:《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也有一种极端,就是为了易用性、或科技的局限性而牺牲了绝大部分审美,同样是诺基亚和APPLE的例子,手机屏幕诺基亚坚守了320X240多久了?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当然不是。那为什么是APPLE先推出Retina显示屏呢?这个同之前的误区一样,诺基亚尊重了技术和用户的习惯,却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而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6

《设计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引领人们深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作品,它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揭示了一批与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相关的真相和现象。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设计的理论基础,读后感让人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的详细阅读体会。

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最先呈现的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层面研究,以及与人类感知机制相关的一些基本事实。比如在正文的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超强的信息处理中心”这样的论述,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了人脑的生理结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事务的信息可以在我们的注意力选择下,被高效的记忆。这对于设计的重构、精简和再造有着深刻的启示。

而在理解“心理学模型”方面,作者阐述了人类行为中的意识过程,比如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等等。这些心理模型的理解,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为用户考虑,深入挖掘用户的期待和需要,从而提升设计的成功率。

当然,让人感慨的更多还是本书的实用性,每一章都对应着对于设计工作的支持。例如第三章的“认知与设计”,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用户的认知习惯和生理特性,保证设计可以快速被用户理解和接受。在阐述desirability 时(可欲性),作者示范了桥梁式架构笔者结构是具有更高可欲性的。每一个概念和方法都有着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意义,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将其融入到实际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心理学和实验方面的用途,比如用户研究中的参与式设计和场景模拟等,它们都是从人类心理学出发,通过跨领域的整合所得到的。在现如今的设计领域,大家似乎更加注重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意思维,但本书关注的则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社会科学的素养,即通过心理学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并考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在今后的设计和不断超越中无疑是至关重要。

在阅读《设计心理学》、感悟其内容的过程中,我对设计的认识、对用户的思考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转化。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通过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方法和支持。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去逐步深化自己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并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用创新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让每一个设计呼之欲出。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7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一条原则:一个淘气的孩子经常做恶作剧,大多是因为缺乏关爱,他们滑稽的潜意识是为了吸引眼球。事实上,这种观点不仅实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年人。

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无论这是因为他们卓尔不群,或是由于他们卑微无能。愈是完美的人愈受人尊敬。如果别人总是走在前面,而你只是随波逐流,那么,即使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也不过是剩菜而已。

月亮独挂天庭时尚可与众星争辉,而骄阳一出,它便光彩顿失不再显赫,甚至干脆消失。因此,不要接近那些让你变得迟钝的人,而要和那些能反映你风格的人在一起。马歇尔诗中聪明的法布拉之所以在她其貌不扬又不修边幅的女仆当中显得美丽不凡、光彩照人,也正是出于这个缘故。

不要自寻烦恼,也不要贬损自己徒增他人荣光。青少年时须多结俊友高明,成年后则当与凡人为伴。 即使最完美的人也有缺陷。

缺陷为什么与人形影不离呢?才智有其缺陷。一个智力超群的人最有缺陷,或者说最引人注目。

不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些缺点,而是他喜欢它们。这是战胜自我的一种勇敢的方式。人们都善于看见他人的缺点。

他们不会佩服你的才华,只会注意你的缺点,用它来掩盖你的其它资质。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8

首先,因为本书是第二版,即在第一版的内容上增订的内容,因此作者在此叙述了增订此版本的原因,同时也是我觉的,作为一位设计师应该牢记于心的一点:

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使我们了解到:成本和时间都非常关键,要注意竞争对手,以及在设计部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成功的产品必须能够吸引客户,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客户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与产品使用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仅又稍许重合。最好的产品并非总能成功,出色的技术或许十年后才能被人们接受。了解产品,仅仅了解设计或技术是不够的,了解商业运作才是关键。

好的设计必须具备的两个特征:

可视性:指所设计的产品能不能让用户明白怎样操作是合理的,在什么位置及如何操作;

易通性:指所以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产品的预设是什么?所有不同的控制和装置起到什么作用。

关于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三者之间的定义:

工业设计:指一种专业的服务,为适应者和生产者双发的利益而创造和开发产品与系统的概念和规范,旨在优化功能、价值和外观;

交互设计:重点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目标是增强人们理解可以做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已经发生什么。交互设计借鉴了心理学、设计、艺术和情感等基本原则来保证用户得到积极的、愉悦的体验;

体验设计:设计产品、流程,服务。以及事件和环境的实践,重点关注整体体验的质量和愉悦感。

在介绍了以上三种设计的定义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种设计方式——以人为本的设计。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意味着充分了解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这种理解往往主要通过观察。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不清楚他们将要面临的困难。解决之道就是快速测试不同的概念。

可适应自适应运用的五种基本心理学感念:示能,意符,约束,映射和反馈。

示能: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示能是物品的特性与决定物品预设用途的主体能力之间的关系。

示能的符号提升功能叫做意符。

示能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与其他东西进行互动的可能性。一些示能是可感知的,其他则是不可见的。而意符指的是信号。

示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有些是可见的,另一些则不是;

预设的用途经常表现为意符,但经常表现的模棱两可;

意符是一种提示,特别告诉用户可以采取什么行动,以及怎样操作。意符是可感知的,否则他们不起作用。

映射:表示两组要素之间的关系。

许多觉的“自然的”映射事实上只针对某个特定的文化:在一种文化里自然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并非如此。

当可见的操作,控制和显示契合自然映射时,设备就会容易使用。

反馈:沟通行动的结果,是控制论、信息论的著名感念。

反馈需要精心策划,需要以一种不显著的方式确认所有操作。反馈必须考虑优先权,以不经意的方式表现不重要的信息,使用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现重要的信号。

感念模型:高度简化的说明,告诉你事物是如何工作的。

一个好的感念模型能使用户自己预测自己的行为结果。当没有一个好的感念模型时,用户就只能生搬硬套盲目操作;还有可能用户知道怎样操作,但无法理解为什么,预期的效果是什么,或者出现错误了还怎么办。

系统映像:提供给用户的适用信息组合。

当系统映像不想干或不合理时,用户就不会非常轻松的使用设备。如果其不完整或相互矛盾,还会惹麻烦。

良好的感念模型是产品易于理解、令人愉悦的关键:良好沟通是建立良好的感念模型的关键。

技术为设备提供更改功能使生活更加简单的同时,也使设备变的更难用难学,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复杂。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9

这本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当我们使用一个产品时,有些用起来很顺手,有些用起来却常常会出错,甚至看到一件产品时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我爸爸对家里的全自动洗衣机就是如此),不论这件产品是否是最先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涉及到设计心理学**的范围了。

作者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中以使用者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原则,提醒消费者购买的物品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视一些必要的设计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易用始终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设计心理学几乎应用于你接触到的任何地方。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

例如,当我们看到剪刀时,我们可以理解如何立即使用剪刀。但有时候我们去高档酒店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进去,虽然门口看起来很高档的气氛。

豪华大巴司机面前有100多个按钮,但对司机来说并不难,因为这种设计符合一对一匹配的原则。但当我们面对复印机上的按钮时,我们很困惑。

当我们用手机拨打一个号码,然后将手机连接到耳朵上时,我们会听到嘟嘟~嘟嘟~嘟嘟的声音,表示我们已经拨号,等待对方接听。如果没有几声嘟~嘟~嘟的声音我们就不知道是不是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应用了信息反馈的原则。

钥匙和u盘设计成只能以一种方式插入锁孔或usb接口,这正是设计师认为我们可能会犯错并提前阻止的可能性。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则。

这本书很有趣。我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素描来读,在素描中我读到了作者在全世界寻找的各种设计。

对于这本书我用了略读的方式,粗粗地浏览了一遍,有些地方是跳着读的。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

对于一个与设计无关的传教士来说,读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除了构架讲章之外,设计跟我已经毫不沾边了。但它至少打开了我的心扉,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照亮了我思维中的一个盲点。

如果非要问它带给我什么帮助?我只能说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一定有用。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书。其中有一条原则:一个淘气的孩子经常做恶作剧,大多是因为缺乏关爱,他们滑稽的潜意识是为了吸引眼球。事实上,这种观点不仅实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年人。

这个观点在禾场上帮我了很大的忙。

这本书也不妨成为消遣的乐趣。

珍惜眼前的学问。当你有机会学习这段经历时,你必须更加珍惜它。你不能靠活着过一辈子,很多过程都不能省略。至少学习这些经验可以帮助你避免许多弯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的最优的选择,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当你觉得生活轻而易举,成就感爆棚时,很有可能你只是选择了基础难度,而在你的圈子外,还有很多很多比你厉害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从一开始就是最高难度且现在比你财富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你所谓的成功可能只是他们眼中的短暂停留。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只有走出自己的心灵舒适区,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影响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控制我们行动和思想的心态。同时,心态也决定一个人的视野和成就,甚至人生。

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更强;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也许有些路很容易走,也许有些路能让你美丽,也许有些路很安全,有路可走,但那些路的主角不是我。至少我会觉得,那些路不是自己想要的。

当别人肆意地说你的时候,问问你自己是否害怕失败。不要害怕,不要退缩,不要犹豫,当你悲伤的时候,独自去看世界。多问问自己,你是不是已经为了梦想而竭尽全力了?

人往往有时候为了争夺名利,有时驱车去争,有时驱马去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压力挑战,所有这些消极的事情都是我成功的催化剂。真想干总会有办法,不想干总会有理由;面对困难,智者想尽千方百计,愚者说尽千言万语;老实人不一定可靠,但可靠的必定是老实人;时间,抓起来是**,抓不起来是流水。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一句简单的问候,是不简单的牵挂;一声平常的祝福,是不平常的感动;条消息送去的是无声的支持与鼓励,愿你永远坚强应对未来,胜利属于你!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

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就是自己奋斗的足迹。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

无论他多么痛苦,无论他多么痛苦,只要一个人心中还有一颗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会走出困境,让生活再次开花结果。当机会呈现在眼前时,若能牢牢掌握,十之**都可以获得成功,而能克服偶发事件,并且替自己寻找机会的人,更可以百分之百的获得成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目标,忍受普通人无法承受的磨难和挫折,继续奋斗,成功终将属于你!

相信你做得到,你一定会做到。不断告诉自己一些事情,即使不是真的,最终也会让你相信。当你感到悲伤和痛苦时,最好学点东西。

领悟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0

漫进了大学的门阶,使我对一切新鲜的环境产生了好感,对周围独特的事物产生很多的联想,而且,最近通过阅读心理学家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后,使我大有感触,这本书用诙谐的手笔,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以人为本的至上设计原则。

《设计心理学》这部书,主要是给设计师上一门设计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设计心理学》把设计计划分为三类:为了传达设计的称为视觉传达设计,为了使用设计的称为产品,为了居住设计的称为环境设计。而且,《设计心理学》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师的主观思维相结合,主要研究的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设计,无处不在。我是一位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了解到动画设计是新兴的设计,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物。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动画设计,不仅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要扎实,更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和产品推销出去,那就需要我们的营销能力。阅读过《设计心理学》之后,我体会到,一部能受人欢迎的动画产品,不仅要自己人生经验和思想观念的表述,还要以实现商业价值为最终的创作目的,针对一定的文化消费人群来进行和创作,当然,需要迎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了解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推销自己艺术产品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一位设计人员或商家,在构思产品时,在推崇外观美感、艺术风格和成本之前,首先设身处地地想像一下用户的感受,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因为这才是产品的生命力之源 !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一本好书,能增长一个人智慧和能力,通过阅读《设计心理学》之后,使我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创作经验。希望今后的我能学而致用,创造自己的辉煌。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1

这,就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作为一本纯文本的书,目录的重要性明确地放在这里。这本书的目录很清楚。某些章节是理论和心理学混着来,某些章节则是比较纯的心理学内容,比如“责备错误之事,不当的自责这两章”,看完之后心里好受多了,也许我并不是很笨呐。

大部分讲设计的书都不会在用户心理方面有太多笔墨,最多一笔带过,这本《设计心理学》则从心理角度讲了设计的基本原则,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互动等等都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和案例研究。现在有些案例已经很老了,但是设计原则没有改变,人们的设计应用心理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事实上,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样的风格,基本的技能是必要的。

所谓经典,就是不论经过多少时间和沉淀,依旧会被人们所用,所以《设计心理学》就是个教科书一般的案例。新版本运用了更多这个时代的案例,更多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以及很多精彩的幕后故事,将这些经典理论在设计领域呈现给我们。

设计心理学读后感 篇12

设计与心理学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我不知道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缺乏耐心。我几乎可以说,我苦读了设计界的经典名著,然后我就糊涂了。

(图1:《设计心理学》与作者诺曼)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图2:“诺曼门”)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 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觉得作者不是在讨论某个问题、某个设计的秘密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通过表象直接达到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即把握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本质和根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

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历史因素,使其成为两个不同的真理。

(图3:畏研吾与其作品《莲屋》)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功能的***,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

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图4:黑莓、诺基亚、iphone)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 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韩寒也曾爆料格兰仕也推出带电视功能的微波炉,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图5:电视微波炉、三星冰箱、imac)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有一种让产品更美的使命感,这使好多产品变得精美绝伦,同时也让更多的产品脱离了现实和用户,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表达自己的理念,更是用设计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自己的设计思维也应该向这个任务深入挺进。然而,还有一个极端,那就是为了便于使用或技术的限制而牺牲大部分的美学。诺基亚和苹果也是如此。诺基亚在320x240手机屏幕上坚持了多久?是诺基亚的技术不行么?

当然不是。那么,苹果为什么首先推出视网膜显示器呢?和之前的误解一样,诺基亚尊重技术和用户习惯,但破坏了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的投影,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6:设计发展轨迹)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fanganfanwen/181616.html

上一篇:建筑装修合同汇集

下一篇:最新员工试用期工作总结报告(汇总8篇)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