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2024一年级自然教案

2024-08-16
一年级自然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 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关于“一年级自然教案”的实用知识,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不要忘记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化石

游动的蝌蚪

古老的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2

《语文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本文紧紧抓住低年级儿童富于想像和幻想的特点,从教材入手,充分激发学生想像力,从而提高低年级儿童启蒙作文的能力,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活用教材,串词训练,激发学生想像力。二、活用教材,延伸课文,激发学生想像力。三、活用教材,画中寻趣,激发学生想像力。

[关键词]

活用教材串词训练延伸课文模仿拓展画中寻趣

对启蒙作文的认识及现状分析:

刚入学的孩子,一方面积累的字词不多,生活经验贫乏;另一方面,却又渴望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正如美国教育学教授唐纳德所说:对儿童来说,文章是一种富有魅力的密码,他们很想学会这种密码。近年来,美、日、俄等国家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在一年级就开设写作课,他们认为写作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杠杆,有利于学生把学来的语言知识转化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与阅读教学同时进行相得益彰。可见,低年级儿童启蒙作文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当前低年级儿童启蒙作文的训练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师方面,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启蒙作文的训练意识,因而不善于把握各种训练的契机,使学生错过了训练的最佳时机;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学生启蒙作文训练的重要性,但又对之要求过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写成篇的作文或日记,加之方法指导欠系统性,使学生提笔就产生畏难情绪,无从下笔。

2、学生方面,由于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还不能用笔流畅地表达自己心里所想的,所能说的。所以出现了上句接不了下句,有时一个句子重复说几次的现象。使之原本乐于做的事,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

那么,如何改进低年级儿童启蒙作文的教学和训练呢?我认为可以引用教材这一自然之源,利用课文的优势,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行儿童启蒙作文的训练,提高启蒙作文的能力。于是我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这一自然之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尝试:

一、活用教材,串词训练,激发学生想像力

语言文字具有一定规律,但不限一种方式。利用这个特点,我把这个训练当作启蒙作文教学的基础,先从最简单的字词入手,让学生积累教材中的重点词语。当他们对词语有一定认识后,于是我着手制定串词训练的计划,让他们能尽量地用上几个现成的词,说一小段话。但不能是单纯的造句。为了避免盲目性,我决定先搞一个特区,把班里较能说的同学集中起来,让他们一次次的锻炼,并在其不断地引导,而且也鼓励一部分学生写下来。并把写下来的好的作品进行修改,然后投影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先当几回小听众,把别人的所想进行内化。过了几天,相当部分同学都能加入到这个活动中,并能用上这些词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总结特区的基础上,我开始引导全班同学学着想,学着说,学着写。鼓励用自己的大脑独立思考,插上想象的翅膀,尽量编出与众不同的故事:

如夏天、雪人、高兴、高山等,当我出现这些词时,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说:夏天到了,常热得我满头大汗,我想,要是这时下场大雪该多好哇,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哎!可现在是夏天,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想想也挺高兴的,让我觉得凉爽多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更有趣的是,有些小朋友还编了童话故事,大意是:兔妈妈上班去了,小兔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他到门外,堆了个大雪人,天天和雪人玩,可高兴了!可是后来天气暖和了,雪人越来越小,小兔急坏了。后来,他想了个办法,把小雪人放进冰柜里,到了夏天,他还可以和雪人玩

一个个多么新奇的世界,让我一次次体会到了想象的艺术,让人回味无穷。虽然其中还有不流畅的语句,但可以肯定他们是想象的天使,难怪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就可以种一个太阳,一个送到南极,一个送到北冰洋,一个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而每一次想象力的锻炼,便是一次生命的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

二、活用教材,延伸课文,激发学生想像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好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凭借。在教学中,我把延伸课文,激发学生想像力作为训练儿童启蒙作文的重点和关键,在学生有一定说的能力的基础上,我着重从以说促写方面着手,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到写的过程中。

1、模仿练习孩子们事半功倍

学习语文,皆在为了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而模仿练习正恰如其分地可以把文本语言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种能力。于是,我把教材中一些读来琅琅上口的儿歌等,让学生模仿着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地改编。

如学了儿歌《春风吹》,在口头练习了春风吹,春风吹,吹▁了梨花等句式后,我就鼓励学生你可以再去观察观察,把你看到的也写一首呀。于是,有学生就写出了:春风吹,春风吹,吹黄了迎春花,吹红了杜鹃花。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大地,吹暖了天气,吹得我们可以春游啦!!这样富有情趣的儿歌,充满了稚气,又蕴含了无限的想像力。又如学了《祖国到处有欢乐》,他们就可以写出《祖国到处有美景》,附文:

树木说:祖国有壮丽的山河。鲜花说:祖国有碧绿的原野。彩虹说:祖国有蔚蓝的天空。浪花说:祖国有无边的大海。小朋友说:祖国到处有美景。还有学了《上学去》,在他们的笔下丁丁就可以来到山坡上,来到他们所能想到的地方,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不仅把课文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还提高了说和写的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拓展空间自由放飞中孕育创新

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小学低年级有许多课文故事性很强,情节也很有趣,语言又通俗生动,浅显易懂。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给学生留下悬念。我就让孩子们在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把一篇篇课文的空间进行拓展,放飞孩子们无拘无束地想像力,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如此一来,书读活了,在他们的口中,在他们的笔下,就有了龟兔的第二次赛跑,就想像出了小猴子下山以后发生的一些事,而且还出现了聪明的乌鸦和各种取皮球的好方法。有些想法会让人啼笑皆非,但却真实地传达出童心世界的纯真,亲和自然的人性,健康向上的情感,以及生命的灵性。

三、活用教材,画中寻趣,激发学生想像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配插图,玩中学,学中玩。是我在训练儿童启蒙作文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仍从激发学生想像力出发,在前两个阶段的实践中,我发现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真观性强,并且乐意信笔涂鸦。于是我紧紧抓住这个特点,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创作的空白处配上插图,进行想像绘画,给学生最大的想像空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同时,我也把这种做法延伸到课外。不是因文而画,而是因画写文。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所想的,然后以此为材料,看图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再过渡到写几句连贯的话。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就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平时多观察,多思考,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多积累词汇。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教材,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想像力,确实有助于提高儿童启蒙作文的能力,也为高年级写想像作文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低年级儿童启蒙作文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把听说训练课作为主要阵地,而且还可以把课文当成训练的源泉。为孩子营造出一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翱翔,创造出一片片新天地。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3

第8课 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的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1、在转变过程中根据你学过的知识认为起极其重要作用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请你介绍一下古代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导读提纲这一环节让学生装主动参与探究较为重要。创设适宜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动机与兴趣,能产生正向的学习迁移。因此,拟出了5个不同层次问题,在课前将这些问题印发给学生:围绕这5个问题作为学习导读提纲,指导学生探究问题,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3、我们人类从哪里来? 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请你评价并说明理由。

通过P4阅读阅读卡,学生马上会归纳出三个人类起源说。这三个答案对学生来讲很简单,老师在学生讨论发言中可以补充与引导: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并提出恩格斯后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理论。

4、什么是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请你介绍一下古代中国最早的古人类。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学生会知道什么叫旧古器时代。根据教材信息通过文字组合,学生基本上能介绍清楚元谋人的情况。

学生在思考进行交流回答后教师可以归纳:亚、非、欧等地区发现了远古人的人类化石证明早在这些地方远古人谅开始生存了。并引导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教学反思: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促使学生自己对本节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构成网络,使学生的能力和认识得到提高和升华。

知识目标:

1.了解河姆渡遗址的地点、年代、主要的文物资料。

2.知道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3.通过馆校结合,理解河姆渡遗址一些重要的考古资料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相关问题设计及其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和科学的推测能力,促进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提出疑问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能有效地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社会信息。

情感目标:

1.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珍惜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1. 书本知识和博物馆藏品的有机结合。

2. 将博物馆藏品介绍给学生时,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地开展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

多媒体教学(将静态的历史知识与音乐、影像材料等动态的历史素材有机结合)

播放一段“饿了吗?”的广告片。

请学生讨论广告创意。

老师提问: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是如何战胜险恶的外界环境,从而生存、进化的?引出课题《画说河姆渡》。

提出问题:河姆渡人是如何发明人工栽培水稻的方法?它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展示稻谷图片,简述发掘过程。

要求学生将河姆渡人发明水稻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情景化,并用简单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

展示河姆渡人人工栽培水稻时所用的部分工具,结合学生的思考,猜出其用途,感受到原始人的智慧火花,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接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这一观点。

住:

展示半坡氏族圆形尖顶小屋(图一)和河姆渡氏族干栏式木结构长屋(图二)

问题一:你认为哪一种房屋最适合河姆渡人居住?并说出理由。

建议学生从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分析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房屋建筑特色?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主要从我国气候特征考虑:西北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冬天受寒冷的北风侵袭。地穴或半地穴的建筑冬暖夏凉,圆形尖顶小屋且门朝南开以及墙壁的设计,好处是冬天免受寒冷的北风侵袭,屋内更多地得到阳光的照射,保证室内温度,等等。

江南地区多雨水,特别潮湿,人住在下层对身体不利;还可以从防止洪水、防止野兽的袭击等方面考虑,木结构房屋还应考虑通风的因素,等等。

总之这些房屋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认识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的结晶,实践出真知。

问题二:河姆渡人是如何加强房屋的牢固性?请画出干栏式木结构长屋的外部简要示意图。

介绍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建筑一直沿用的榫卯结构。让学生举出现在常用的榫卯结构的例子,老师实物展示榫卯结构的基本构件。 衣: 设计问题:你认为河姆渡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它是如何制成的?

让学生讨论,或画、或说,然后老师展示陶纺轮、踞织机等有关河姆渡人使用的纺织工具图片,让学生验证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根据已学知识让学生探讨,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画出使用的交通工具示意图。

老师展示现代人模拟的陶舟、木桨图片。

如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制炊具(灶、釜、甑),它的基本原理与现在的电饭锅原理大致相同,说明原始人类的聪明智慧。

展品还包括:绳索残段、苇席残片、骨针、骨耜、骨镰、石凿、石斧、石锛、鹤嘴锄、木杵、葫芦、南酸枣、菱角、橡子、鲫鱼鳃骨、中华鳖壳等等。

(1)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历史知识不仅来源于教材,也可参观调查(如参观博物馆、

人物专访等),或实地考察(文物古迹的考察等),亦可查阅文献(上图书馆查阅等),有条件的更可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来获得。

提供相关网站:ttp://等

(2)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历史资料、社会信息。

从学生课前参与收集资料、课堂参与教学过程、课后主动参与实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高度激发,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很乐意动手“图说历史”,在他们自觉与不自觉的教学体验中,教师也完成了在学生动态的思维过程中,有机的穿插静态历史知识描述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能有条理的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知识的想法和观点。

课后,有条件的同学也上网浏览相关内容,有的参观了浙江博物馆,也有同学表达了假期将亲赴河姆渡遗址参观的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重难点突破:教师通过一个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及一组组出土文物的图片,使学生分析出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师利用具体实物,如:吹奏陶埙和小口尖底瓶汲水的实验,使学生切身体会先民的精神生活以及科学知识的萌芽。

【播放】用埙吹奏的乐曲。

【提问】这个陶埙是老师从陕西买来的,谁知道陶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与北京人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4

读读画画演演《荷花》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分校金丽芳

师: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是围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这句话来写的。

师:荷花开放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读读有关句子。(第句)

师:荷花美吗?这么美的荷花,你想不想画一画呢?请你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姿势来画,请班上的三名小画家到黑板上分别画。(学生兴趣盎然,分别挑选作画)

师:画完后,我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小画家评评分,看他有没有画出荷花不同的美丽姿势。

(学生纷纷评说,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结合课文理解了才展开花骨朵饱胀等词)

师:看来,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让人看了真是不愿离开,你能再次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荷花的美吗?

(第二次在画画、理解的基础上读,学生读得更美、更陶醉)

师:这一节除了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老师这里有一些荷叶,谁能把它们和荷花贴到一起?

(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以此来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看,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构成了。下面,我们请几朵特别美的荷花到上面来表演,老师给配上音乐,别的同学在座位上为他们配乐朗诵,好吗?

(在轻柔的音乐中,孩子们边演边朗诵,陶醉在荷花的美丽中,陶醉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 在与大自然共在中成长,领悟大自然的博大,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礼物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们的吃、穿、住都来自自然,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大自然依存关系;

2、由于人类的积极活动,使得大自然更加有生机与活力。

3、让学生感受丰富、博大的大自然用空气、阳光、水、土地等诸多资源养育了人类。同时感知“大自然只对勤劳的人们赋予丰厚的回报”,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使用者要倍加珍惜。

4、大自然给予人们的智慧启迪。 (1)、天上的白云飘得高,明天可能是晴天; (2)、地上的蚂蚁忙着搬家,可能要下雨,出门要带雨伞。

(3)水里的蝌蚪,就像黑色的“逗点”。在水面上写着:春天已到人间。 (4)大雁集队南飞,就像“人”字一般。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已在眼前。

二、大自然中的快乐

1、在大自然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东西,也感受到了很多快乐。大家一起谈一谈自己在大自然中活动时感受到的快乐吧。

2、齐诵教材33页。引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关注小诗中的细节,感受与自然亲密接触时美好愉快的心情。

3、引导学生结合春游、假期交游以及前期活动进行回忆畅谈,让学生细品一年四季中与大自然相处时的快乐,交流自己的独特体验,感受大自然对人类慷慨赠与的美好,并以大家喜爱的小诗做小结。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6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作 者:王双桥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政法系,湖南,邵阳,42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4) 分类号:B036 关键词:人的自然存在   人的社会存在   人的精神存在   人的三位一体的存在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7

讲讲“金华道情”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华道情”的主要艺术形式。 2、学唱模仿其中的片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金华道情”的主要艺术形式。 难点:学唱模仿 教学过程: 看一张图片:八仙图,其中的神仙人物 师:传说八仙神通广大,各有宝贝,指认神仙宝贝?(认汉钟离,荷花)的宝贝 太简单,难不倒你,来个难的,指张果老你知道他的宝贝吗?生:驴,这是匹纸驴,能折叠,想用时候打开就能骑了,他还有一样宝贝,你还知道是什么吗?学生:竽。人们经常用“倒骑毛驴,肩背渔鼓”来描述他,这神仙张果老啊,喜欢鱼鼓来占卜人生,预知未来,更喜欢拍着鱼鼓来唱曲子,今天这节课就和鱼鼓有关。他唱的曲子是一种民间艺术,人们把他叫做“道情”。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先从字面上来理解一下,“道”的意思是 ----“情”的意思是----合在一起就是说情感,说事情,说起这张果老啊,还是道情的祖师爷呢,这神仙唱的曲子传到了金华一带,成为金华的一种民间艺术,富有金华的地方色彩,我们把他叫做:金华道情,引出课题“金华道情” 一、品特点 看过,你听说过金华道情吗?没关系,那今天这节课就讲讲金华道情,那你们肯定也没看过他的表演了,那我们先来看一段感受一下吧。(视频看金华道情的演出), 听得可真认真,这就是金华道情,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欢快、有说有唱的地方、有节奏。 师:那你听懂刚才在唱什么吗?为什么没听懂?小结:因为是用方言唱的,对,刚才你们说的,其实也就是金华道情一部分的特点了。在老师爷爷奶奶那一辈,无论你走在乡村还是城市,无论你在在农家,鸸瘸。都能听到这种:吉邦、吉邦吉吉邦的声音,也能听到这雅俗共赏的道情声。那道情还有另外2个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请大家感觉把书翻到38页,好好找找看。 1、谁来介绍下这2个名字?指名说。是这2个吗?金华道情为什么又叫这2个名字呢?指名说。以前没有广播、电视、收音机,金华艺人就把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道情曲,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告诉老百姓要多做善事呢,所以金华道情就是唱新闻,说故事呢。 2、不知你刚才有没有注意到张果老的最爱的宝贝呢?这宝贝叫什么》鱼鼓到底长的怎样?我今天也带来了一副,我们来看看,师拿出实物渔鼓:瞧,这鱼鼓是由2部分组成的,问题来了,你知道这2部分叫什么名字吗?查资料时间到了,赶紧翻到38页找找看, 谁来介绍介绍?指名上台说 生:这个是笞板,我们来看看这个字年----,他可不是吃饭的吃,这个是油鼓筒,介绍对了吗?(非常争取、非常棒) 刚才已经介绍的非常清楚了,这个是笞板这个是油鼓筒,道情艺人也把这叫做道情筒,这是筒身、筒面、筒鼓,也就是拍打部分,他可以是很多材料组成的,比如蛇皮,猪皮、羊皮,现在人为了方便,也用塑料薄膜来制作,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声音。 这个是笞板,又叫鸳鸯板,猜猜看为什么叫这名字?指名说,所以离开彼此就发不出声来。来看看他的制作材料,是―组成?看来他的制作材料非常简单,可是怎么用呢?指名说说看,是不是他说的那样呢?老师带来了一分说明书,第一步:右手拍鼓筒,拍打时要用右手,四指并拢,手腕用力,有弹性的拍打鼓面一半的位置,会发出棒棒的声音,如果拍整个,就怎样?谁来试试看? 可最难打的不是这,而是这,来看看第二步,齐读:左手打竹板,拍打时背靠着背,一长一短,长的朝自己,用小手勾住,大拇指和食指的力量来打,师师范,会发出节节的声音,谁来试试?(方法掌握了,声音自然就出来了) 3、表演时总不能乱打吧,金华道情有最基本的节奏,师示范一次后出示节奏:节棒节棒节节棒,我们伸出左手放大腿上发节音,右手放桌子上发棒的音。学生一起试一次。 教师用鱼鼓配合学生再试了一次。 节奏记牢了吗?谁来试试?金华道情艺人一般是坐着的,这就是你的位置,当学生摆弄不好的时候,问:你有什么感受?指名一学生发节的音。 这鱼鼓好玩吗?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配器,不过唱词更有特点呢,让学生听聆听《金华是个好地方》的演唱,课件展示文字 听着听着都乐了,大家用普通话来念念吧,齐用手拍节奏。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有节奏感、字数差不多,讲的都是特产。 师出示红色的字,师生分组读,发现了什么?生:押韵 师:是呀,金华唱词特别有韵味,前面我们应该看了一个人的表演,现在来看看更多的表演形式。语音介绍道情表演的特色, 同学们,一人唱响一台戏,这就是金华道情独特的风格,师贴板书。也在不段创新中,你看这是多人表演的金华道情,道情还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叫道琴群舞,我们来看一小段吧。展示《节气歌》视频 有人发现了,这就是书上的节气歌,道情还和动漫结合在一起,来看一小段吧,播放《新闻节节棒》,这段音乐就是金华的新闻栏目的主题曲,名字就叫《新闻节节棒》。金华道情说唱内容也是很有特点的,刚才已经看了那群舞,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我们来看看节气歌的内容,读读红色的词,这些都是---(节气),里面唱什么?先来读一句吧,看来是人们观察的现象,爱放风筝吗?最好时间选清明,老百姓观察到的现象很经验,跟生活接近,来看看第一样?讲什么?吃过吗?里面还提到了什么?看来道情将的跟老百姓非常接近。板书: 这金华是个好地方,就是金华曲艺演员,现代人会把身边发生的事马上编成道情曲唱出来,远的不说,那说说那发生在  桥上的故事吧,播放《怀念您啊,祥斌兄弟》。 刚才听到的只是曲子的一部分,感人曲子唱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真实故事。金华道情因为风格、内容2大特点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他流传到衢州、建德、淳安,称得上是民间艺术的奇葩了,你瞧,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金华道情 图片展示不同年龄的人学唱道情: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唱金华道情 大学生们 幼儿园的娃娃也会唱几句呢,让我们来听听看。 金华道情越唱越响,走出浙江,19 年,受到清华大学的邀请,   到中央1号演播大厅参加春晚演出,奥运会来临之际接到奥组委的邀请亮相北京,看着道情一步步的发展,怎能不让人高兴呢? 列入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师表演:说到金华道情,我也喜欢,还会来句句呢,用金华道情(金华话)夸杭州 谁来试试?学唱一句,加上节奏 学生用杭州话来唱,先一句一句将杭州话 再一起读,拍节奏 学生继续编写杭州的内容。 作业:书P39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8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学会两个生字,认识新词,理解

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一、本节课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低下身子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把课堂留给学生。

(二)这堂课我借助电教手段,为低年级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学生们浓烈的兴趣。

(三)整节课的环节清晰,有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小练笔。整节课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级教材的特点,正确把握了教学要求,使得这节课体现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年级特色。

(四)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让学生朗读,有自渎、同桌互读、指名朗读,也有边读边思考,学生的朗读比较有味道,说明平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还是比较到位的。朗读的形式不一,目的确是明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自渎、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在讲解第四小节时,有质疑这一环节的设置,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山巅发现三叶虫化石就说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这个问题的设计的难度大了,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怎么引导都得不到预想的答案。解决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学生知道在这小节大自然用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级课文的学习主要任务应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级要求的细、深、透,应体现出低年级的年级特色。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9

本年级现有班级8个班,学生来源广,经过近几天的观察,发现他们的水平相差很大,从学生的整体水平看,有些同学只上过一学年的幼儿园,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可各方面的水平还是有明显的差异。为了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特长,上课时想方设法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用新理念、新思想去适应现在的学生,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观察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学习。从而让他们走出社会时学会一点用武的本领。

本学期对学生进行细致耐心地说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觉得人自然社会在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为了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们必须学好人自然社会。通过教学,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他们也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学生。

本册教材包括五个主题的内容: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

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摆脱空洞说教模式的羁绊,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创造了儿童参与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条件。同时,使教学过程在实际的层面上实施方法指导,满足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

1、自身要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加强思想教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课前预备,课后复习,学习时专心致志,平时善于收集家乡的资料等。

4、拓展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课程,与班队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

一年级自然教案 篇10

课前游戏:

1、猜词语:一名学生不准说话,看着教师给出的词语,想办法其他同学猜到。

2、小结:要是人类不会说话该会闹出多少笑话来啊!

教学过程:

1、大自然是不会说话的,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先请看一个片段:(课件演示:自然情景白云飘飘、流水潺潺、小鸟啾啾,荷花盛开、白雪皑皑)

2、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啊!那怎样才能读懂它呢?请打开课本(听课录音或教师范读)

3、这是一首诗,我们学过诗吗?今天我想请同学们自己学习这首诗,行吗?

小组学习,完成三个任务:A、讨论:把自己的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B、交流:请你在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桩中挑选一样写出他们会说的话,然后四个人合起来交流一下。

白云地说:

蚂蚁地说:

蝌蚪地说:

大雁地说:

树爷爷地说:

C、朗读:请小组中一位同学朗读,边读边议:怎样才能读好这这首诗。并试着读一读。

4、交流反馈学习结果:(1)质疑

(2)交流学生写作结果。着重对中间四节进行朗读指导。

5、阅读分析: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fanganfanwen/195274.html

上一篇:优秀入团申请书800字中职生(集合三篇)

下一篇:祝别人元宵节的句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