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汇集7篇

2024-10-09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是怎么样的?当我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1

这是我在高中的时候读的一个作品,那个时候的我喜欢看小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被带到了一个及其悲伤的世界。这本书是以歌德的一次爱情经历为原型,歌德曾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一名叫夏绿蒂·布夫的法官的女儿,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但夏绿蒂是他朋友的未婚妻,这无法拥有的爱使他痛苦不已,也曾试图结束生命来求解脱,最后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世界上总是有很多相同经历的人,离开后不久歌德就收到了自己的朋友因爱上友人之妻而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情感与遭遇让他深有感触,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是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这部书信体式的情感细腻的悲剧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有理想,有才能,他渴望自由,但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现实让他难以容忍,他感到孤独,愁闷。在跟绿蒂相识之后,他从绿蒂身上看到了质朴纯真的品质,便将无限的热情投入了进去,但那是绿蒂已经订过婚,封建的思想让绿蒂忠诚于她的未婚夫,她无法跳出那个平庸的生活圈子,这使得维特完全陷入了绝望。在此以后维特完全被痛苦所包围,在这个禁锢思想的的社会当中完全迷失了自己。最后维特选择了逃避,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痛苦的延续。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维特的绝望与痛苦,一方面是社会思想封建所致,另一方面是维特的性格使然,他生性向往自由,性格张狂,富有才华,却也无处施展。他的自杀也是一种精神的反抗,控诉了社会对于年轻人的压抑。故事的最后他举枪自尽,但我却不赞同他的做法,遇事选择逃避实在不是我们应该做的。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无法回避的挫折,那我们就勇敢面对它,战胜它!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2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我们是偏执和感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加掩饰的情感表达,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

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不知疲倦地表达着对自然的钦佩。《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方式在目前看来已经过时,但对于18世纪德国文学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德国来说,只有文学巨人才能这样写,只有口袋里揣着荷马诗集到处走的人才能这样写。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我没仔细看,另一个只看了一次,但味道不好。但我对18世纪历史的一些小细节感兴趣。最有代表性的是华尔兹。

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的舞步取代了双人舞,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标配。

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3

两百年前,德国一位刚离开学校不久的年轻人写了一部中篇**,这部**曾震撼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心灵,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这位作者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这部杰出的作品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情节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公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维特是一个擅长诗画、热爱自然的年轻人。春天鲜花盛开时,他来到一个安静的山村。青山谷,晨曦和黄昏,村里的孩子和小女孩,都引起了他的兴趣。面对自然美景,他朗诵诗画,自得其乐,流连忘返。

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境并没有保持多久;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待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但lvdi已经订婚了。她忠于订婚时许下的誓言。她不能给维特爱。维特很失望。他尝到了爱情的苦药,喜悦变成了麻烦。他不得不向绿蒂和难忘的山村告别。此后,他进入公使馆当秘书,但官场上的腐败、虚伪、纷争和嫉妒使他难以忍受。经过多次交锋,他离开了腐败的社会,回到了原来的村庄。

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年轻维特的烦恼说起来很简单,但这只是年轻人的内心和进入社会的奋斗。但对于每一个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人选择随大流,也有人选择不屈抗争。

年情的维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社会的美好向往已经成为泡影,所以他选择了自杀。在我看来他是可怜的,但也是懦弱的。他不敢面对事物和人民,不敢面对腐败和虚伪,他的自杀更像是一种逃避。

也许他当手枪指向自己他的脑中还是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为什么不能向前看呢?这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带给我的思考。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4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者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歌德是德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1774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

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没有立足之地时,他遇到了绿蒂,绿蒂成了他的灵魂的对象和避难所。

他对她的爱虽然炽热无私,却偏离了爱的真谛,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最终的结果不是毁灭别人就是毁灭自己。他所爱的,与其说是绿蒂,不如说是他自己努力从征服异性中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在理性障碍面前,维特的内心才会有如此复杂的纠结和深深的痛苦。

他徘徊在现实和绿蒂之间,却终究找不到情人,这让维特更加疯狂。最终他还是失去了绿蒂维特全部的人生希望、青春的热情、生活的勇气都被一道摧毁从而只得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表露对现实的反抗。席勒深刻地分析了维特的悲剧他说:

“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

在作家的笔下爱情是伟大的主人公为它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在作家的笔下爱情又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承载个性解放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主人公无尽的爱情思想、激烈的内心冲突、苦涩甜蜜的爱情感情,只有在得不到心上人的时候,才有残酷无望的美。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和充满血泪的心路历程,其实都是青春的深情和青春的深切哀伤。

青春向来就注定充满不安和躁动,太多沸腾的热血亟待宣泄为理想献身可以无半点犹疑。

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改变社会实践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主人公没有这样的思想意识。他们只能是命运掌中一个微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二)

文/聂悦珂

有评论家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使作者歌德从“德国的歌德”成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人么对这本书的批判和控诉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本典型的资产阶级毒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许多青少年由于读了这本书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作品是被吹捧的。有人甚至说,自杀的人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多么自私、残酷和荒谬!作家为了出名,可以无视任何社会道德责任,甚至剥夺读者的生命!

”究竟该用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本书才是客观公正的,我想这不是我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决定的,所以我决定不让这个问题来打扰自己,我想,只要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能有所启发,有所收益,或有所快乐,这样的书就可以说是有价值的吧?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想起了我在网上和朋友争论的话题:真爱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所以我忍不住想用这本书中的故事来做一个案例研究,同时也和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们进行交流**。

感性派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爱情的枷锁,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

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还有一种爱情感性派甚至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就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说出具体的爱的理由,爱情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纯洁了。”这样的爱情观之所以会得到流传,我想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没。

爱情真的是这样糊里糊涂吗?现在让我们来分析维特对绿蒂的爱,看看让他愿意献出年轻生命的爱是否清晰。

维特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她家,书上说:

“正要进门,一幕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前厅被6个11到2岁的孩子包围着。她中等身材,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连衣裙,袖子和胸前有粉红色蝴蝶结。她手里攥着一个黑面包,根据周围孩子的年龄和胃口一块块切下来,均匀地分给他们……”

这本书告诉我们,绿蒂是法官的长女。由于法官的妻子去世,绿蒂接受了母亲的临终关怀令,像母亲一样照顾8个弟弟妹妹,当时最小的弟弟只有两个月大。所以作者通过这个景象展示的不仅是绿蒂的外貌美,还有行为美和心灵美。所以这个景象顿时就让维特的“整个灵魂都停留在她的容貌、声调和举止上了。

”接着,维特又发现绿蒂喜欢读书,而且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标准与自己的非常一致,彼此交谈是一见如故,然后接着发现绿蒂和他挑起舞来也非常优美、默契,连钢琴也弹得非常棒。最后发现绿蒂不但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充满爱心关怀备至,还像天使一样去关怀那些贫穷的病人和临终的老人,陪同他们或度过病痛、或安然去世。这一切的一切使维特非常理性地得出一个结论:

绿蒂是世界上最完美最有价值得女人。书中是这样表达维特对绿蒂的判定的:

“她那么有灵性,却又那么纯朴;那么刚毅,却又那么善良;操持家务那么勤劳,而心灵又那么宁静。”

“在我心目中,她是神圣的。在他面前,一切欲念都消失了。在她身边的时候,我始终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似乎我已经神魂颠倒了。

她有一支曲子,这是她以天使之力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那么纯朴,那么才华出众!这是她心爱的歌,也是她的心声。她只要奏出第一个音符,困扰我的一切痛苦、混乱和郁闷就统统无影无踪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特不但对为什么爱绿蒂清清楚楚,就连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种种感觉也写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观点,反应的并不是爱情的本质状态,而只是由于某些处于爱情状态下的人们缺乏充分表达的能力才使他们觉得说不清道不明,一旦相爱的人们都具备了充分的表达能力,爱情、没有表达不清的。

爱是感性和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爱情越是理性,就越是难忘。“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爱情和痛苦的爱情的因素之一。当维特的爱情被控制在理性范围内的时,他感受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和快乐,当他试图冲决理性的束缚时,他就感受到了痛苦和绝望。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若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过得最好,最幸福。像我现在所处的困境,既优美,又让人心悦神怡,这是不易多得的。啊,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这话说得对——我是这可爱的家庭的一员,老人爱我如子,孩子爱我如父,绿蒂也爱我!

——在就是厚道的阿尔贝特,他没有以脾气怪嫡和举止无礼来打乱我的幸福,他待我以亲切的友情,在他心目中,除了绿蒂,我就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了!——威廉,我们散步时彼此谈着绿蒂,真是一大乐事。要是听听我们的谈话,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此种关系更可笑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时常为此而泪下。

”如果我们把爱情比着高山流水,那么,理性就好比是大河的两岸,流水只有在两岸的规范下流淌,才会给大地带来幸福和快乐,流水也才可能流得更加长远直达大海。流水如果不受两岸的束缚,就只能给大地带来痛苦和灾难,也往往不可能流得太远就会消失,更无法到达大海。

维特对绿蒂的爱情可以说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激情,他越是理解他爱她的理由,越是被她所吸引,他越是被她所吸引,越是知道不应该爱她。如果这时候理性能够战胜感性,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局。遗憾的是被激情烧毁了理性堤岸的维特终于选择了吞枪自杀的下策。

他杀死了他自己,也等于从精神上杀死了他所爱的绿蒂和阿尔贝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血的警示: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是多么可悲和可怕。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5

当我第一次看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时,这书名就吸引了我,一个像我这样的少年,他的烦恼又是什么呢?

维特是个德国男孩。他热爱自然,多才多艺。他擅长**和舞蹈。他懂诗歌和绘画。按照现在的标准,他是个小男孩神。他在等级社会里深感压抑,到乡村寻求解脱,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

维特对爱情的追求也是真挚的,书中有一段“亲爱的维特!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她叫我做亲爱的,叫得我周身筋骨都酥软了。我把这句话重复了无数次,等到夜里要**睡觉时,还自言自语叨咕了半天,最后竟冒出一句:

晚安,亲爱的维特!”看到这里,我也希望维特和绿蒂能够爱情顺利。但他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绿蒂和阿尔伯特订婚了,而阿尔伯特和维特两个才华横溢的人也成了好朋友,每次他们两个谈论绿蒂,维特心理就很难受,他又无奈,又自责,最后因爱情破灭而自杀。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能深深体会到“维特之烦恼”了:社会压抑,加上爱情的不如意,对于维特这样一个天生敏感的人来说,足以使他感到绝望和崩溃,他的自杀,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维克多是可怜的,可怜的,因为他爱这个世界,但他不适合这个社会。他爱艾迪,但也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而爱情与社会是相关的,他们的爱情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社会越无聊,爱情就越复杂。

维特又是勇敢的。绿蒂不仅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更是面对这个肮脏社会的楷模和寄托。仔细想想,他的自杀不是懦弱,而是勇敢。他敢于用自杀来表达对爱情和社会的无声反抗。03Kkk.Com

我想很多人读这本书时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一直都面临着麻烦。我想爸爸带我出去玩,我想画我自己的小世界,我想看我最喜欢的书,我想和我哥哥一起玩,但事实上,我有很多家庭作业和兴趣班。爸爸妈妈就像催命鬼,“英语背了吗?

”、“作业写了吗?”,两句话就把我们打入了冷宫。

几米说,“大人都忘了,他们也曾是小孩,他们的口袋里,经也藏有各种怪兽”,“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们的冷嘲热讽”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6

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去认认真真地看一次,这学期开学初在图书馆偶然间看见了这本书,并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它看完了,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市民出身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生活,并且希望从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是,当时的社会却充满着地位等级的偏见和鄙陋的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的市民,还有傲慢的贵族,使他与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喷涌的激情寻写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及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我静静地合上书页,仿佛听到了那“砰“的一声,一切都须臾即逝。但我的脑中一直不断重复着维特死之前说的那段话,“我要先去啦,去见我的天父,你的天父!我将向他诉说我的不幸,他定会安慰我,知道你的到来,那是我将奔向你,拥抱你,当着无所不能的上帝的面,永远永远的和你拥抱在一起!”这样声嘶力竭的呐喊,听起来是那样哀恸和绝望,他只能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坟墓,祈祷着上帝能洒下同情的泪水,让他们的爱情开出花朵。这样伟大而又高傲的一个人,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渺小和可怜,也许他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而他告诫后人,“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吧,不要步我的后尘。”维特所不知道的是,他的举动已经吞噬了广大青年的心。没有人觉得他不伟大,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为爱而死的勇气。诚如他自己所说,“人世间只有很少高尚的人肯为自己的亲眷抛洒热血,以自己的死在他们的友朋中鼓起新的,百倍的生之勇气。”尽管维特的做法有些决绝,这样极端的爱也许会让活着的人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失去爱的勇气,但维特还是义无返顾地做了。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可怜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绝不能跌倒了就说不行了,就放弃。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

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必要上的课程。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执着过,那也很快乐。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临前,结果都是未知的。做任何事,都要有意志力的。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7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辛弃疾的眼中少年哪里有什么忧愁烦恼哦,少年应该是快乐的,我也这么认为,却没想到看到这样一本书——《少年维特的烦恼》,到底是什么不得了的烦恼呢?打开书本就知道啦!

这本书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的。讲述了一个名叫维特的考究青年因为母亲安排的工作来到了乡下。他观察大自然以及赤贫的乡下人民并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后来,维特在一场舞会中认识了绿蒂小姐——在他看来的一个十分完美的人。维特开始只是满足于去姑娘家和她聊聊天或一起散步,但这些却在时间的洗礼中被磨练成了似火的爱。维特只要一闭上眼睛,绿蒂那甜美的形象就会浮现在他眼前。慢慢的,在绿蒂丈夫阿尔贝特德友好、以及永远不可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的痛苦中,维特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维特开始着手写一部遗书———那是写给他最最亲爱的绿蒂小姐的。维特又最后一次去了绿蒂小姐的家。他让佣人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把手枪……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想的是:少年维特一定要自杀吗?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一种最消极的逃避方法,只是弱者的选择。其实,维特完全可以尊重绿蒂的选择,它可以让绿蒂在他和阿尔贝特中作出选择,如果绿蒂选择了他,那么两全其美,他们可以逃到一个隐秘的地方继续这段美好的感情,而如果绿蒂更爱阿尔贝特,那也不能强求,毕竟爱是不可以强求,做不了丈夫,做个朋友也可以……

而且,在第一次下决心要离开绿蒂的时候,维特是发誓不再回来的,可是他的自制力太差,最后当他几乎都要让绿蒂淡出自己的生活时又克制不住又回到了她身边。如果他意志再坚强那么一点点,下过决心的事就不要再变化,那也许迎接他的就不会是痛苦与死神,也许就会是另一个人赐予的甜蜜幸福呢!

少年啊少年,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坦然地的面对,心胸开阔点,让愁顺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吧!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fanganfanwen/219208.html

上一篇:突飞猛进的成语造句(摘录86句)

下一篇:早上发晚安的说说142句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