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拟行路难课件十四篇

2024-10-13
行路难课件

没有规划的人生,就像没有轨道的火车,是无法前行的。为了更加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我们要花心思准备一份方案。方案是一个活动或项目的基础。关于方案你知道什么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拟行路难课件十四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拟行路难课件 篇1

,这组诗非常长,多达十八首,是鲍照的精品之作,也是鲍照最著名的代表作,下面是这组长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参考~!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

千斫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

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

愁思忽而至,

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园。

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

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

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迟风散梅,开帏对影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中庭五株桃,

一株先作花。

阳春夭冶二三月,

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

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我送君出户时,

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

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长称意,

君不见河边草。

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

今暝没尽去。

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

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

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

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

v蘖染黄丝。

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

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

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

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x瑁簪。

君不见华不终朝。

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

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

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

独魄徘徊v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

岂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

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

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

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忽如绝电。

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

旨酒嘉肴相胥燕。

持此从朝竟夕暮。

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

今年阳初花满林。

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

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

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

暮思vv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

蓬首乱L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

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

春禽喈喈旦暮鸣。

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

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

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

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a死为鬼客。

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

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

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

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

今方a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

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

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R轲欲何道。

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

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

君不见冰上霜。

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

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

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

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

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

诸君莫叹贫。

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

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

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

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九酝满。

莫惜床头百个钱。

鲍照(约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刘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拟行路难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 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⑴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⑵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⑶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5、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7、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拟行路难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

人的情感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领悟意境,培养学生朗读、赏析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人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感悟诗歌情境

难点:体味诗人复杂变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语言凝练,意蕴含蓄,立意深远,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学法分析

1.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课前要让学生查阅资料、感知质疑进行预习;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读、思、品、说、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文本走进课堂,从课堂走进生活;课后要学以致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这正符合了新课标所主张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李白的诗,并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展示学生积累,激发阅读兴趣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感知

1.听读,创设良好情景

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掌握字音,朗读节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那种震撼人心、气韵流畅的朗读,会把学生带入到那场充满离愁别绪的宴席之中,在朗读的感染下学生会逐渐进入情境

2.练读,指名朗读

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字音、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指名朗读,师生点评,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3.思读,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问题组,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

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明确: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c.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此环节是教学的主体,通过一组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品味重点诗句,体味作者情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品味,并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4.赏读,找出最欣赏的诗句,并陈述喜欢的理由用“我最喜欢诗句 ,因为它 ”的句式发言

5.背读,当堂成诵

(教学中,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让学生从语言、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明其意,诵其情,懂其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感悟诗歌的意蕴,并拓展到现实生活获得教益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看法,不做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品德修养)

(三)点击生活、拓展延伸

1.让学生感悟李白的自信、豁达、乐观,从他的经历出发,调动生活积累,搜集具备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物资料,并简述其事迹

2.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自信或正确对待挫折的名言警句,及其他使自己可以获得教益的古诗句

3.思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该怎样去做呢?”,写一句话作为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座右铭(句怡美 m.jyM1.Com)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地进行学习,在积累素材、能力发展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人生教益)

(四)布置作业

1、 积累

2、 用上诗中的某一诗句,写一段话

(在作业中通过积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诗句的形式,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朗读感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既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其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达到了这堂课的预期效果

附板书设计:

行路难

拟行路难课件 篇4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 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 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 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 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 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 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 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 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 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拟行路难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 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 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 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 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

“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记宸⒆杂鳌=杷捅鹨栽薅苑剑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甲员龋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拟行路难课件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拟行路难课件 篇7

一、预习《行路难》

二、正课

1.朗读《行路难》。

2.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三、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四、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 豪迈乐观)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3题。

拟行路难课件 篇8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以春禽起兴极佳。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荣”、“溢”皆兴盛之状。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渐冉”,逐渐。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寄灭”,归于消灭。“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问向我”,打听“我”,寻找“我”。所以“我”便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这就引出了下面一番话来。“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果然是从家乡来的人。“我行离邑已万里,方今羁役去远征。”“邑”,乡邑。这人看来也是投军服役,途中寻访早已来此的乡人,是有话要说。“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孀居”即独居。这是说妻子在家中对他仍然情爱如昔。这里有一个“闻”字,说明这情况是这位乡人听说的,下句的“亦云”、“又闻”也是这样的意思。说她“朝悲”、“暮思”,又说她“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极写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的忠贞,正如组诗第十二首《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所写:“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鬓发乱也不想梳理,因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意思呢。“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见此”的“见”,依上当亦听说的意思。乡人这一番话一方面可以起慰解愁情的作用,因为这个游子急于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乡人的“忽见”,可谓空谷足音了。另一方面又会撩乱他的乡愁,妻子在家中那般痛苦,时刻望他归去,会使他更加思念了。还有一层情况,这个乡人叙说的情事都是得之听闻,并非亲见,这对于久别相思的人来说又有些不满足,更会有进一步的心理要求了。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写乡人的告语,通过乡人的告语表现他的思归之情,这是“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正与第一部分自述相映衬。 《拟行路难》多数篇章写得豪快淋漓,而这首辞气甚是纡徐和婉,通篇行以叙事之笔,问答之语,絮絮道来,看似平浅的话语,情味颇多。用问话方式写思乡之情,鲍照还有《代门有车马客行》,王夫之评之曰:“鲍有极琢极丽之作。……惟此种不琢不丽之篇,特以声情相辉映,而率不入鄙,朴自有韵,则天才固为卓尔,非一往人所望见也。”(《古诗评选》)王夫之对《代门有车马客行》的赞评亦可移之于这首《拟行路难》。

①我:为代言体虚拟人物。但联系下面“我家在南城”的贯属,则有意把这个“我”与作者自身沟通起来。

拟行路难课件 篇9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 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赏析技巧

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五、拓展

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六、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七、布置作业,齐背课文,下课

作业: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 ︱

抨击 悲愤 无奈

拟行路难课件 篇10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拟行路难·其四》创作背景: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作者简介:

鲍照(约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拟行路难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教学参考

真正的难过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情而是理了。本诗藏有辞之韵味,不妨在“地、命、宽、石、躅”后各加一“兮”字,然后品读之。

,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诗开头两句以倾水于平地而水流的方向各不一致来比喻人生贵贱与遭际的各不相同。这虽然是从日常生活的现象观察而来,但究其本,却与当时玄学与佛学争论中的说法相通。《世说新语?文学》篇载刘尹曾以泻水于平地各自流漫来回答为什么人都承受天地的禀受而人性又有善恶不齐的问题,这在玄学清谈中一时谓为绝答,表现出高度的智慧。而当时的思想家范缜在其著名的文章《神灭论》里,为驳斥佛学神不灭论以及有关命运的有关问题时,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飘茵堕溷”的比喻,他认为人生的命运为什么有区别,就如一棵树上的花同开在一枝,随风而堕,花飘落在茵席上就有了富贵的好运,而坠落在粪坑里则有了低贱的命运。

第三、四句承接前面的说“命”而来,但却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反叛与抗争。既然人生有命,各相殊异,但为什么就不可改变呢?难道就只有认命而长吁短叹并愁苦终生了吗?人不应该服从于命,应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写命运,这正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一种呼喊。《南史?鲍照传》中记载,鲍照曾拜谒临川王刘义庆,知道他赏识有才之士并正在网罗人才为自己服务,就想向他献诗言志,有人以鲍照地位卑下为由要阻止他献诗,鲍照勃然大怒,说“大丈夫岂能藏着掖着自己的才智,是兰是艾让人辨不清楚,从而终日碌碌无为呢?”于是大胆献诗,终于因展示其才能得以冒头。从此诗不能叹愁怨愁的描述当中我们可看到鲍照在宣泄这种为出身所困的闷愁。

五、六句是写自我的宽慰,但酒亦不能宽愁,举杯之时高歌时也因愁闷塞胸而无法再唱下去了。这就更反映出要有志之士认命是难的,以酒浇愁也是无用的,这种出自心底的痛苦又是谁能了解的呢?

七、八句继续着泻愁的路子写下去,再次表达他对不公正现实的愤怒。为什么不能自宽,正是人不是没有生命感觉的树木与石头,他有生命就有感情,就有悲愤,就要呼喊。“心非木石岂无感?”浸透着诗人的悲辛酸苦,是一种久积心底悲愤与不平之气的爆发与发泄。但在诗的结尾他却强将怒火压下去,轻轻地道出一句“踯躅不敢言”,要言愁而不敢言愁,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是多么压抑。

李白在遭受谗毁而被挤出长安时,也仿鲍照写作了三首,其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行动描写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呼喊,也饱含着不可压抑的愤激之情,层层叠叠的感情变化也如鲍照一样展示出诗人强烈的苦闷和倔强的性格。

鲍照生活在一个讲求门第出身的时代。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末出现的选官论族性的思想,经历曹魏、西晋的发展,在东晋、南北朝初期达到鼎盛,并于南北朝末期开始衰败,于唐末彻底消失。门阀制度下,选拨官员不依据才干品德,而门品的高下,血统的贵贱成了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出仕的人限于门第特别高的家族。因而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出身名门的势族,无须努力、无须才华便可坐致公卿,而寒门庶士极少有获得高官的机会。门阀制度成为寒族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高墙,难以翻越。当时士人依旧沿袭东晋士族“清望”的风气,讲求一种雍容优雅的生活态度。即使心中对功名有热切的渴求,也要装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气度。而鲍照低微的出身没有充“清望”的条件,他不能也不愿虚伪的掩饰自己,而是主动“贡诗言志”,表达自己强烈的进取之心,这种行为被认为是“干谒躁进”的方法。鲍照在深知这样的做法被士族们所不耻,但他仍直率地表达其对功名怀有的近乎于飞蛾扑火般的热情。他不顾世俗的偏见,竭力地张扬自己,展现个性,“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在今后的课上可以借鉴:

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作者。

其二:课前预习非常重要,特别是古代诗歌坐这里我们非常久远,应该督促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预先对相关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

其三: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

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备课时将学生的知识储备估计太高,尽管我在“备学生”的环节上,尽量只提及学生已经学过的诗歌以及相关知识,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

其二:内容准备过多,有些内容讲述欠深入,应该将最后的讨论时间留得再长一些。

其三:由于上述原因,没有示范朗读这则诗歌。

为了解决上述缺点,一方面,本人将继续加强学习,多听听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另一方面,继续讲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和中心。力求上课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拟行路难课件 篇12

教学重难点: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对比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二、知人论世:

(一)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二)作者简介:

1、鲍照的生平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3、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三、描述诗意,整体把握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四、探究讨论:

1、文中有没有可以表现诗歌整体情感的词语?

“愁”(诗眼)

(1)愁什么?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课后练习二)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这一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人生哲理。暗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2)如何解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3)愁的结果?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言不等于无言啊)

(4)诗歌的主旨:

明确:诗人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起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对士族门阀的压迫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5)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课后练习一)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暗含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大转折。上文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消愁”“悲歌断愁”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用反问的句式,达

(6)描述并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看似平静以理自喻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暗流涌动所叹者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心非木石岂能无愁

吞声踯躅不敢言。

忍气吞声不敢言愁

情感:看似平静——悲愤难抑——激昂抗争——无奈压抑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7)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课后练习三)

图片

问题1: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情感看,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拟行路难》有何异同?

明确:从思想内容看,两首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742年诗人李白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问题2: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乐观自信;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忧愤不平。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

(1)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明确: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是充满追求,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渴望,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性格上多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拟行路难课件 篇13

引导语:李白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 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

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 与 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与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设计意图: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意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学生不能解答,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以乐景写哀)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不是,是想像、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当时进行的是否顺利?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儿可以看出?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进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师配乐范读,学生轻生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让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我从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_____。

如: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本应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相信希望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拟行路难课件 篇14

今天我执教了李白的《行路难》一课,《行路难》是李白遭遇仕途坎坷之时所发出的人生感慨。李白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天宝元年,他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入翰林,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玄宗却只把李白看做文学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做点缀。而李白那种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与权臣们格格不入。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最后竟被玄宗赐金放还。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这首诗写在李白无奈离京朋友为他送别之时……

对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开门见山,没有过多拖沓,直奔主题。由唐诗谈到李白,再由李白谈到他嗜酒过渡到面对美酒佳肴难以下咽,在此基础上走入课文探寻原因。由此插入学案中的环节一复习李白的相关知识。

在“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运用个人读、齐读、范读、跟读、默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去走进文本、理解诗意。我认为只要让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才能使古诗文的理解更加方便。 在感知内容时,我通过适时地展示背景,增强学生们对于诗的了解,使得他们慢慢向诗境靠拢。

在“赏析事情”的环节,回归到“难”的主线,李白为什么会感到难?联系诗歌学生进行解答。这条路如此之难,是一条什么之路,面对这条路,李白是如何做的?自然而然导入诗歌的感情,从而上升到对李白的理解上。最后让学生在课外的诗词拓展方面有所收获!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首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只是让学生读了,对学生读的怎么样没有进行评价,学生的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进行示范,学生感情把握不够。

其次,时间把握不够。整堂课节奏比较快,一直在讲,但是到下课还有一点没讲完,使文章失色不少。

再次,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都不主动回答问题,知道还是不知道都没有反应,这可能和老师的鼓励不够。

虽然课已经结束了,但是在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不足,希望我也能学习李白的这种精神——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fanganfanwen/221836.html

上一篇:2024七夕简单幸福的句子(分享200句)

下一篇:初中德育工作总结(精华十五篇)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

行路
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