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热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优秀模板六篇

2022-05-26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

随着各种方案的不断规范,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用到方案,方案范文向我们证明了它的重要性,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优秀模板六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4、5,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 ]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 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 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对例题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一做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 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提高性练习 例如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能运用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2、计算。

7(4)- 2(1)= 8(3)+ 4(3)= 6(5)- 3(1)= 4(3)+ 6(1)=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谈话引入。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2: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2)提问:谁能说说这里的4(1)和3(1)各表示的意义?

追问: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问题“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4)小组内说说剩下的草坪面积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5)指名汇报。

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4(1),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3(1),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

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6)教师找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列式,然后补充板书:

生1:1 - 4(1)- 3(1)

生2:1 - ( 4(1)+ 3(1))

再请学生解释两种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探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学生尝试完成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1 - 4(1)- 3(1)

= 4(3)- 3(1)

= 12(9)- 12(4)

= 12(5)

1 - ( 4(1)+ 3(1))

= 1 - (12(3)+ 12(4))

= 1 - 12(7)

= 12(5)

提问: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2)提问:在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时与以前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

3、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2的加减混合运算中,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教材在第36页概括分数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这道例题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计算1-1/4-1/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4;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

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此基础上计算“练一练”里的5/9+2/3-2/5,学生可能出现分步计算或一次通分计算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一种方法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计算可以快一些。由于本册教材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学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种算法的应该鼓励,没有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必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集体读题。

提问:“我国约有10(7)的人口在农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把“全国人口总数”看做单位“1”)

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1 - 10(7))

重点指出:全国人口总数看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题中没有写出这个条件,同学们必须把它找出来并参与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板演,交流计算方法。

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

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与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练习十五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纯计算题比较少,仅第1题里有4道。教学中适当补充三个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耗费学生过多的学习精力。如果学生计算发生错误,要仔细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的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10(3)+ 5(1)+ 6(1)= 30(9)+ 30(6)+ 30(5)= 30(20)= 3(2)(小时)

(3)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1)、(2)小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鼓励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

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提问:“1”从哪里来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

(四)、课堂总结

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

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

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应怎样计算?

2、计算:

24÷5/6 2/3÷3/4 5/7÷25/1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1):混合运算应用题

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了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的彩带。他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小红还剩几朵花?

(1)讨论问题

①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先应求什么?

③怎样列式?

(2)讨论要求:

①先在小组内讨论问题

②独立列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并板书

8÷2/3-4

=8×3/2-4

=12-4

=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2、教学例四(2)四则混合运算题

(2)计算1/5÷(2/3+1/5)×15

①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

③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要先计算(2/3+1/50×15,就要用到中括号“[]”。在用到中括号后,就成了新算式,试一试,写出这个新算式。学生写出后教师板书:

1/5÷[(2/3+1/5)×15]

(1)先议一议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议一议: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怎样计算?

(3)在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科书第34页“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8÷2/3-4 计算:1/5÷(2/3+1/5)×15

=8×3/2-4 计算:1/5÷[(2/3+1/5)×15]

=12-4 =1/5÷[(10/15+3/15)×15]

=8(朵) =1/5÷[13/15×15]

=1/5÷13

答:小红还剩8朵花。 =1/65

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四课时 混合运算练习题

练习内容:教科书第36页内容

练习过程: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3、汇报应用题解题思路(在全班内)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及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类推迁移,通过体验,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出示一组算式.(课件出示.)

7+426 + 480-(32+324)

[( + ) ]20-[4-( - )]

观察以上6个算式,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根据算式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新课(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第2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

学生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依据计算步骤分为:

两步计算的有:

三步计算的有:

2.按算式中数的特征可以分为:

属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属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23- +

2.请你用 、1、 、 、 、 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4题.独立做,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习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习,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03kKK.Com延伸阅读

[课件系列]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篇四)


综观成大事的人,他们对于重要事情的方案设计非常重视。对于上级领导委派的任务,我们在项目开始之前应该有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系列]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篇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数学六年级新教材第一章“分数”中的第二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试图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1)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测、说理验证等学习环节,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教师作为指导者给予启发、点拨。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并且正在逐步形成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严谨求实的品质。

(2)强调知识发生的过程,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学生熟悉的给定理、做练习的数学课模式,转变为突出知识发生过程,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尝试说理验证。通过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学生能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从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严谨品质,同时在要求学生说理验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点的增长和迁移的特点。

在前一年我曾执教过六年级数学,通过这次的备课,我发现: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中,新老教材对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处理方法有较大的区别。据我个人的观点,老教材在引入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后通过类比来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这样的设计安排学生能较好的体会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数学概念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教材则更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过动手操作实践的过程,来获得亲身探究的直观感受和体验,之后再设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这样的设计安排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能留下强烈的直观感受,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体验分数性质的“探究发现——说理检验”的学习过程,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一个分数变化为分母(或分子)不同而大小保持不变的分数。学会面对新问题时,敢于面对、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并能从原有知识中找到理论依据,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通过数学课的学习活动,尽快熟悉新同学,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同学意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积极探索的品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引导探索,猜测规律提出问题:一张涂色的纸,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3/4。请同学们分别用这样的纸折成不同等分的图案,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大小相同、不同等分的纸中,涂色部分分别占纸的3/4、6/8、9/12、12/16,这些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即:3/4=6/8=9/12=12/16。由分数3/4的分子、分母分别同乘以2、3、4可得分数6/8、9/12、12/16。而分数12/16、9/12、6/8的分子、分母分别同除以4、3、2可得分数3/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由折纸这样具体的情境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又能真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安排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之后通过观察和找规律来进行探究性学习,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折纸这样的操作虽然看似简单,其实能反映出很多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折纸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图形的翻折对称中隐含的图形特征和边角的数量关系。我们应该尽量挖掘类似的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手脑并用、轻松有趣。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的环节,尤其是如何设问。在此,我就提出几个设问仅供大家参考。双色纸上有几个小长方形?绿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将它折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绿色部分分别占了几分之几?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这些分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说理过程中,会很自然的运用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就是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印象还比较深刻,较易联想起来;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可能学生一时之间不容易回想起来,但它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相似性极高。安排这样的说理环节,可以使

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点的迁移和增长过程。

三运用性质,巩固提高例题1试举出几个与分数18/48大小相等的分数。教材上是“试举出三个与分数2/5相等的分数”。做改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分子、分母不但可以同乘一个数而且可以同除一个数;二是不明确写几个,来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分数可以写几个?例题2把2/5和8/60分别化成分母是15且与原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练习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1)9/15=3×()/5×()(2)2×()/9×()=8/()(3)5×()/2×()=()/14(4)15÷()/20÷()=()/4 2试各写出三个与下列分数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1)1/4(2)5/7(3)4/6(4)10/4 3分别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分数1/2,2/4,4/8,你能得到什么结论?4把2/3和8/30分别化成分母是15且大小相等的分数。 5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

(1)1/4=()/12(2)3/7=()/56(3)6/5=30/()(4)()/10=4/20(5)36/24=()/8(6)7/35=1/()(7)18/()=6/12(8)20/16=5/()

四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最新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只有事先作好了方案,才能从容地完成重要的事。当我们打算开展一个项目时,我们需要不断得完善好自己的方案,方案中必须妥善安排好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方案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最新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热门教案】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范文优选六篇


很难想象,对于重要的事情没有的执行方案的话它会能成功。面对即将开展的工作项目,我们需要不断得完善好自己的方案,好的方案对于行动的成功有着重要意义,你知道有哪些方案可以参考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热门教案】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范文优选六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二)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这样描述: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分析教材内容,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分类及度量的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积累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对不同形状的、大小的三角形进行度量,再运用拼、折、剪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图形内角和的基础,同时为初中进一步论证做好准备。

课前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

1、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掌握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认识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由于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是很可能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以及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通过量、拼、折、剪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并会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2、通过研究直角三角形进而研究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初步认识、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

二、评价设计

针对这一目标的完成,我设计了一下评价方式:

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3、操作反应评价:通过学生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的测量、简拼、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题目

1、通过3个练习题(1、做一做。2、说一说3、拼一拼、想一想)

检测学习目标1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同桌合作、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所蕴含的学习方法,检测学习目标2的掌握情况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3个直角三角形,2个锐角三角形、2个钝角三角形、一张表格

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我通过一下四个环节完成。

1、观察猜测,引入新知;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3、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4、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第一环节,观察猜测,引入新知。

由图形引入,让学生指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发现在这些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是钝角。问:想看钝角三角形72变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1)钝角变小,另外两个角怎样变?

(2)钝角变大,另外两个角怎样变?

(3)钝角变大、变大、变大再变大,还能再大吗?发现再大就成平角了。平角多少度?这时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加起来,和可能多少呢?猜测:180度。

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板书:猜测)数学是要用事实说话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这样由三种变化的三角形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一)直角三角形内角和

先让学生观察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发现都是180度,和猜测是一样的,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课件出示一些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验证你的猜测。

四人小组合作,拿出学具袋里三个红色的直角三角形和表格,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猜测。学生可以“量一量”,也可以“剪一剪”,还可以“折一折”。汇报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方法,同时在课件上展示。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量、拼、推理等实践操作活动,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明白:探究问题有不同的方法、途径,并且方法之间可以互为验证,达到结论的统一,从而使学生明白获得探究问题的方法比获得结论更为重要。

(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件出示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你能利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来研究它们的内角和吗?动手试一试,可以同桌讨论。(学生操作,汇报,课件演示)让学生模仿老师操作说理。由此得到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我们就可以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是三角形的一个特性。

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来推导出锐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使学生初步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思辨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来解决一些问题

1、基本练习

通过做一做和说一说这两个练习来强化学生认知。

2、拓展练习

拼一拼、想一想

(1)两个三角形拼成大三角形,说出大三角形的内角和

(2)一个三角形去掉一部分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或大小如何改变,内角和都是180度,看来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和他的大小形状都无关。

(3)再把这个三角形剪去一部分剪成一个四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如果变成五边形,你还能求出他的度数吗?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此基础上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和“分割”思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延伸知识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升华。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180度)

验证:测量、撕拼、折叠结论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我的板书简明扼要,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是对本节课学习方法的一个回顾。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三)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识的渠道都有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立适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四)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五)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过有效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体责任感。

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优秀(篇六)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对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探究。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是学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掌握的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学生发展类推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多种途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胶水。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动手观察,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尽量体现:

①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设疑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我采取了直接设疑导入。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汇报三角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提出问题:当学生答出三角尺的内角和度数之后,我问: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学生讨论之后引出课题。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创新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动手量、剪、拼等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1)先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几种验证方法。(2)让学生利用量角器量出学具三角形纸片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让学生利用剪拼的方法感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从而得到结论。

3、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习题。有操作题,计算题,画图题,拼角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精巧的板书设计有“引”和“导”的功能,“引”是引学生之思,“导”是导学生之路。

优质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其二


对于重要的事情,事先作好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总我们常常会收到领导分派的任务,首先就应该要准备好一份方案,制定好方案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成长,你知道有什么写方案的技巧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优质范文: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其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平均分)

2、学生共同平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平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平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习: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fanganfanwen/24337.html

上一篇:实用范文: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表范文三篇

下一篇:[热门]精彩自我介绍精选五篇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