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

2022-12-02
幼儿园活动方案

活动马上就要正式开始了,猛然回首,又到了我们准备活动方案的时候。活动方案可以帮助确定活动的圆满进行,所以说,这时候怎么可以少了最关键的活动方案呢!你的认知中活动方案也是这样的吗?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1)

目标:

1.探索用废旧水彩笔和光盘组装陀螺的方法。

2.初步感知光盘离地面的高低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3.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和成就感。

准备:

1.废旧水彩笔、废旧光盘。

2.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

玩法说明:

将水彩笔从光盘中间的孔穿过并卡紧,制成陀螺。用手转动水彩笔,带动陀螺旋转。

指导要点:

1.出示材料,用提问“你能用一支笔和一张光盘组装出一个陀螺吗”引发幼儿探索。

2.观察幼儿用怎样的方法组装陀螺。如,有的幼儿将水彩笔插入光盘中间的孔,利用水彩笔上粗下细的特点将光盘卡在笔尾较粗的部位;有的幼儿打开笔帽后将笔插入光盘孔,将光盘卡在笔头和笔帽之间。若有的幼儿不会组装,可引导其观察学习同伴的方法。

3.观察幼儿转陀螺的方法是笔尾朝下转还是笔头朝下转,鼓励幼儿多次尝试,逐渐发现在两种转法中光盘离地面的高度不同,感知其与陀螺旋转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若光盘的位置较低,则陀螺旋转较稳定)。

4.鼓励幼儿绘制花纹装饰陀螺,并观察陀螺旋转时呈现出的效果,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5.鼓励幼儿表述自己在做陀螺、玩陀螺过程中的发现。

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材料(管子玩具、雪花片等)自制陀螺,活动可以一直延续至大班阶段,幼儿可以先画设计图,然后寻找合适的材料实现想法。随着材料的丰富和难度的增加,幼儿会观察到不同的现象,获得更多的经验。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2)

目标:

1.初步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陛。

2.尝试利用磁铁的特性,通过控制条形磁铁让磁铁小车动起来。

3.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在玩磁铁小车时的发现。

准备:

1.将两根短吸管粘贴在一块条形磁铁上,分别将两组车轮其中一边的轮胎卸下,将连接轮胎的铁丝穿过吸管后,再将卸下的轮胎重新装好,制作成磁铁小车。

2.条形磁铁若干,装在筐中。

3.白纸、彩色笔。

玩法说明:

幼儿不用手触碰磁铁小车,尝试用条形磁铁控制磁铁小车前行或倒退。

指导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这里有一种魔法棒(条形磁铁),不碰到小车就能让小车动起来,你们想试一试吗?”

2.观察幼儿的探索方法。如,幼儿将条形磁铁与磁铁小车吸在一起,使小车动起来。如果幼儿长时间只停留于这种玩法,可引导幼儿再试一试其他方法,尝试不接触就驱动的“魔法”。又如,当幼儿发现条形磁铁一靠近小车就动的现象时,可鼓励幼儿改变磁铁移动速度,观察小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再如,一名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两辆小车前后排列时,移动其中一辆小车,另一辆小车也会跟着移动。只要是围绕磁铁特性的探索,教师不必干预,应允许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探索方式。

3.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征,帮助幼儿用文字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画纸上。

4.引导幼儿手持记录单与同伴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延伸活动:

在大型纸盒内用即时贴贴出马路、停车场的标志线等,鼓励幼儿用“魔法棒”控制车的行驶方向,将车停进车位。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3)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一些无意举动,让他们突然发现:镜子能够反射光。在随后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由于镜子是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儿往往会产生片面的了解,镜子就是照照而已,别无用处。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兴趣及需求,我决定支持他们继续探究镜子。

因此,活动设计就从镜子的用途开始,让幼儿回忆镜子的用途,然后通过“找一找”的游戏,使幼儿逐步感受“镜子可以反光,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将其摆放在各个需要的地方,使其发挥功用,为人类服务”。

游戏“找一找”是让幼儿在不转身的情况下,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玩具。由于受到游戏规则的限制,幼儿需要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与方向,从镜子中观察身后的情况。游戏开始前,教师先以游戏者的身份,亲历了整个游戏过程,完整、清晰地了解幼儿游戏时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以及游戏带给幼儿的启发。由于教师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能发现:要摆弄手上的镜子去观察身后的玩具,其实是有难度的;而且,用镜子照自己的正后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来支持幼儿玩游戏“找一找”。由此,设计时我牢牢把握幼儿的学习难点,帮助幼儿层层梳理和归纳,使游戏顺利开展。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验镜子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游戏中,尝试通过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观察身后的景象。

活动准备

ppT、镜子、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镜子

1.关键问题:你家里有镜子吗?镜子摆放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用处?

2.小结:每个家庭都有镜子,镜子是我们生活中普通但又非常有用的生活用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充分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玩游戏:找一找

【设计意图:从“用镜子观察自己”到“用镜子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虽然只是移动一下镜子,但这个跨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挑战。而且,用镜子观察自己的正后方要比观察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游戏“找一找”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

1.游戏玩法:利用镜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使用镜子,要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从镜子里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谁就获胜。

3.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游戏。

【设计意图:第一次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感受镜子除了可以照自己,还可以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物品。因此,游戏前教师要告诉幼儿:游戏中会出现两个玩具及玩具的名称,并将玩具摆放在便于幼儿观察到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在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同时,鼓励幼儿能够带着目的进行游戏。初次操作,幼儿还是会按照原来的习惯使用镜子,为了能从镜子里观察到身后的玩具,他们会下意识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是移动镜子。这时,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各种观察方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各种想法,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探究行为。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关注座位比较偏的幼儿,适时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因为他们的观察可能会难度稍大些。】

4.关键提问:

(1)你们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了吗?它们分别在哪里?

(2)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到这两个玩具的?

5.小结:虽然我们不能回头看,但我们可以左右移动手中的镜子,通过镜子来观察我们身后的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提问与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所获得的一些关键经验,使幼儿发现,原来我们可以利用镜子观察身后的景象。】

(二)第二次游戏

1.游戏玩法:幼儿身后摆放六个玩具,运用第一次游戏的玩法,想办法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并分别记住它们的方位。

(这里教师需要鼓励幼儿运用先前的好方法来进行第二次游戏,使幼儿能不断地巩固、积累新经验。)

2.游戏规则: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从镜子里找到全部六个玩具,就算获胜。

3.关键提问:

(1)在你们身后有哪六个玩具?它们分别在哪里?

(2)要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使用的方法一样吗?

4.小结:身后玩具摆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镜子也要随之改变方向,不仅可以左右移动,还可以上下移动,这样才能看到摆放在我们身后不同方位的玩具。

【设计意图:第二次游戏是第一次游戏的递进,帮助幼儿再次巩固建立新经验,使幼儿了解,想要从镜子里观察自己身后的玩具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因此,这次玩具的摆放数量可以从原先的两个增加到六个;摆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调整,不仅有左后方、右后方,还可增加较难观察到的正后方。第二次游戏的关键提问与小结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梳理与总结寻找的方法,特别需要交流的是,如何观察自己正后方的玩具,让幼儿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镜子

1.关键提问:

生活中你们会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使用镜子吗?

2.播放录像“汽车上的后视镜”。

【设计意图:录像的内容是专门针对前面的游戏而摄制的,凸显车上的三面后视镜及其功用,使幼儿感悟到可以运用先前建立的相关经验来理解与解释安装后视镜的重要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3.关键提问:

(1)哪一个是“后视镜”,它有什么用处?

(2)汽车上为什么要安装三面“后视镜”?

【设计意图:三面“后视镜”安装的位置不一样,所能看到的对象也不相同。观看录像时,教师要鼓励幼儿与先前的游戏建立相应的联系,加深幼儿对先前概念的理解。】

4.小结:改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人们就是利用镜子的这个本领,将它们安装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我们使用的镜子始终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如果这面镜子摆放在我们的上面或是下面,镜子中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4)

目标:

1.发现沾了水的“小船”会吸附在塑料板上的现象。

2.探索让“小船”转动的方法,发现塑料板倾斜时“小船”会出现转动等现象。

准备:

1.将乒乓球对半剪开成半球形,可将边缘修饰成花瓣的形状。

2.塑料垫板,装有水的容器,抹布。

玩法说明:

幼儿将乒乓球剪成的“小船”底部沾一点水,放在塑料垫板上。只要倾斜垫板,“小船”就会旋转着向低处移动。

指导要点:

1.在材料投放初期介绍操作步骤,引导幼儿猜测可能出现的现象,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观察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如果幼儿不能让“小船”动起来,可引导其观察学习同伴的操作方法,借鉴经验。

3.引导幼儿观察“小船”的移动方式,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在所有幼儿都尝试过后,可用开放式问题如“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在集体中表达、交流自己的发现。

延伸活动:

在塑料垫板上用即时贴贴出“迷宫”图案,引导幼儿控制“小船”方向,使之走出“迷宫”。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5)

目标:

1.尝试用锯子将泡沫塑料锯开,使用锤子和钉子将锯好的材料组装成“家具”。

2.在制作前绘制设计图,尝试有目的地制作。

3.学习安全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

准备:

1.将医用胶布和毛线缠绕在长约30厘米的锯条的一端,做成简易的锯子,或购置便于幼儿单手持握的小型锯子;儿童手套。

2.泡沫塑料,软木板(如裁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锤子,长铁钉。

3.将若干家具(床、桌子、凳子等)的图片布置在墙上。

玩法说明:

幼儿自主设计“家具”,并绘制设计图,然后用锯子将泡沫塑料锯成所需要的形状,用锤子、钉子将塑料泡沫和软木板钉在一起,组装成“家具”。

指导要点:

1.活动新推出时,帮助幼儿明确操作流程,即先规划后裁制,最后组装;提出安全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的要求,明确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自己和同伴的方法;组织幼儿讨论合理规划、使用材料的方法,如从材料的边缘开始使用,及时将散落的材料收回筐中等。

2.如果幼儿一开始就急于使用锯子等工具进行操作,可提醒幼儿先想一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家具,并把它画下来。

3.有的幼儿进区后迟迟不动手,可能是在构思,教师不要急于干涉。如果一段时间后幼儿还是不动,教师可提问:“你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吗?”如果幼儿在设计上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墙上的家具照片并进行模仿。如果幼儿在绘图上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所构想的家具式样,协助幼儿绘制设计图。

4.观察幼儿使用锯子时双手能否协调配合,锯子的抓握方式是否安全。

5.观察幼儿能否依照自己的设计锯出相应的形状。如果幼儿在形状的切割上有困难,可引导幼儿先用铅笔在泡沫塑料上画出相应的形状再锯。

6.观察幼儿是否有合理利用材料的意识,能否从泡沫塑料的边缘开始使用。

7.观察幼儿是否明确各部分材料间的结构关系,能否用锤子、钉子将软木板和泡沫塑黼一起,组装成“家具”。

延伸活动:

用颜料装饰自制的家具,用于“娃娃家”等角色游戏。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6)

目标:

1.尝试双手配合用充气简给气球充气,注意控制速度和力度,观察气球不断膨胀的现象。

2.尝试用语言、动作或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充气、放气、扎气球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准备:

气球若干,装在小筐里;小型手持式充气筒。

玩法说明:

幼儿将气球嘴套在充气筒的出气口上,一手捏紧气球嘴,一手来回抽拉充气筒活塞,两手配合给气球充气。

指导要点:

1.观察幼儿充气的方法,鼓励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尝试解决。如果幼儿的气球总是无法持续膨胀,可引导幼儿观察是否漏气、哪里漏气以及为什么会漏气,尝试用捏紧气球嘴等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幼儿双手配合上有困难,可引导幼儿观察学习同伴的动作。

2.气球膨胀得过大时,及时提醒幼儿不要继续充气了,避免气球爆炸。即使幼儿打爆了气球,也不要加以指责。

3.气球充好以后,可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玩气球。如,松开气球嘴,玩放气的游戏,观察气球放气时飞行的轨迹;利用毛根等辅助材料尝试自己扎气球。

4.鼓励幼儿将自己在充气、放气、扎气球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用绘画等形式进行记录。

延伸活动:

提供脚踩式充气筒及形状各异的气球(如心形、长条形等),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方案(篇7)

目标:

1.组装叉子平衡杆,通过调整叉子的位置感知平衡现象。

2.愿意耐心、细致地进行多次尝试,直至成功。

准备:

1.两把大小相同的金属叉子;一颗纽扣或一枚硬币,厚度以能插入叉头缝隙里为宜;杯沿平滑的玻璃杯一个。

2.叉子保持平衡置于杯沿的示意图一张。

玩法说明:

将两个叉子对插在纽扣的两端,把纽扣水平置于杯沿,调整好位置后松开手,让其在杯沿保持平衡。

指导要点:

1.活动新推出时,教师在集体中演示叉子平衡杆在杯沿保持平衡的现象:“今天一颗纽扣(硬币)和两把叉子要站在杯沿给大家表演杂技。”引导幼儿明确活动内容,并将图片及材料投放到科学区。

2.观察幼儿能否按图组装叉子平衡杆,明确叉头要插紧纽扣,引导同伴间互相学习。

3.幼儿可能会问纽扣要插在叉子的哪个口子,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鼓励幼儿自己去试一试什么位置能成功。(不管插在什么部位,只要实现两边平衡,实验就算成功,但一般来说叉子位置越低,重心就越稳,实验就越容易成功。)

4.提示幼儿在往纽扣上插叉子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向,避免误伤自己或同伴。

5.观察幼儿是否会调整两把叉子之间的角度,可追问幼儿调整的原因,以引发他们对重心、平衡等因素的思考。

6.如果幼儿多次尝试仍然失败,教师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图片或同伴的操作过程,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幼儿调整后再次尝试。

7.操作一段时间后,可在集体交流环节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困难,交流成功的经验,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

延伸活动:

提供“平衡小丑”等游戏材料,进一步丰富幼儿有关平衡的经验。比如,“平衡小丑”的玩法是:在厚纸片做成的小丑的两只脚上插接雪花片,通过调整雪花片的数量和插接方向,让“小丑”在悬空的支架上保持平衡。

摘自:《幼儿教育》20xx.04

文章来源:http://m.03kkk.com/huodongfangan/68853.html

上一篇:值得参考!工程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书(2070字)

下一篇:毕业销售实习报告系列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