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每当你的生活感到沮丧时,我们必须提前做好方案的准备工作。方案的制定,对于工作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写方案时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也许"2024史学读后感收藏7篇"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读《新史学九十年》有感
作者学号:12015000458[笔墨评语网 BMRBh.COm]
暌违多日,今日终于将这本书阅毕,颇有所感。初次见到许氏这本书是在本科二年级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但当时仅仅是一扫书名,并未一读。而今日,缘于老师的推荐,终有幸了解许氏其人其书。
许氏于2011年过世,此书于八十年代末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3年由岳麓书社出版其简体字版。我所用的便是后者。
全书六百余页,读起来并不轻松,不单因是字数多,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总体而言,就我个人的感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对于民国以来的各大史家和流派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罗列分析,对于各家的治学风格和方法,以及路线主张,叙述较精准到位。使人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异同,获得最基本的认识。然而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其文笔并不算优美,读起来有生硬之感,其次是每一章节内部所划分的小节,每一节之间未看出有什么逻辑关系,常有重复的现象出现,甚至于每一章的结尾,也未见总结式的话语,总有未完之感。而且就文中内容来讲,有些分不清哪些是许氏自己的观点,哪些是他引用的观点,所以此书相较于他其它的著作,更像是一本教科书,述多论少。但是就梳理普及新史学史家与流派的这一目的来说,其基本还是达到效果了。接下来想就具体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关于学派的划分
首先想说的是,关于目录上所罗列的关于各家学派的划分。我个人觉得许氏的这种划分方式不太可靠,不能使人信服。除却第一卷的"史学新义"和第七卷他所自诩的"史建学派",余下的"考证学派""方法学派""史料学派""史观学派"的称呼是否得当?就研究史学来说,方法、史料和考证的手段是缺一不可的,考证学派的人离不开史料,史料学派的人离不开考证这种技术手段,有了考证过的可用史料,尚需要一定的方法方可治学,而且我相信每一个有成就史家,意识中都有一相应的"史观",即使不似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学者这样明显。因为有许多时候个体并不完全符合群体的一切,所以在每一个被划入其中的人也并非和其名是完全对应的,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进行类型派别的划分,也是无可厚非。但希望所依据的标准可以明确,所划分出的类别具有区别性和辨识度。考证作为一种为学的手段,和方法,史料并不对立,同理亦然。所以,但就这一点来说,不太认同。
二、不同的提法,相似的内容
当看这本书时,总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大家虽然各自持有不同的主张和观点,甚至是不同的理论。但是纵观来看,无论所强调的怎么变,无外乎是重视史料还是重视方法和理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倡导。比如说,在新史学创建的初期,梁启超所倡导的便是要针对过去之"旧史学"的"新史学",初期要引进西方的科学,使史学科学化,这也和当时的大潮流有关。晚年的他在尝试了之后,也改变了思想,希望回归传统。这不仅仅是任公个人的转变,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的新史学即是如此。这个想法是我在后来读到史观学派的各家时产生的。当时的风气是史观横行,以论带史或者以论代史的现象严重,于是翦伯赞这样的,就提出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史料。再回到前边,当民国之时,马克思主义学派史学还未如49后那样席卷中华大地,马派的人员多分布于二流和三流的院校,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傅斯年所率领的中研院史语所为代表的所谓"史料学派",胡适为代表的倡议方法的所谓"科学派",这两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比较重视史料,并不喜欢空论。正因为比较轻视理论,所以与之相对的学者,便比较提倡应当引进理论,以完善发展现有史学的不足。当有泥古派,也就顺势带出了"疑古派",当疑古太过,就出现了"信古派".刚开始的时候在想,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所持有风格和特色,是不是都与人不同呢,其实不然,所强调的有些仅仅是增加了一点内容,有些是不同时期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变体。
让我想起之前所困惑的'关于哲学的问题。当时有一个朋友说他很反感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哲学的方式,指责他们完全是历史的研究,而不是哲学的研究。我以前就有疑问,为什么哲学上的论辩总是在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思考到终极之后就不变了,究竟和什么有关系。举个例子,用教科书上的说法,为什么一开始的哲学家都是唯心,而不是唯物,余英时所说的宋儒的"得君行道"到王阳明的"觉民行道",哲学上的不同命题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何会有这种转变,难道仅仅因为人类在发展在进化?我想生物进化论运用在人类思想上不是那么明显的。一种命题的提出,一种哲学的产生必定有其原因,这和外部的环境有关,也不仅仅是思想内在理路的发展。回到本来所说的这个话题,一种主张和思想的产生并不全是在前人已有思想上的"进化",有时候会因为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而出现过去的再现,过去曾提倡又被打压和排斥的东西会再次出现。就比如说"考据"和"义理"这两种学风,汉代时的经学主要都是考据式的,到了宋明时期,义理的方式又被启用,到了清代时又追述汉代的经学方式,所以也被称之为"汉学".文学史上也是经常发生"为文而文"和"文以载道"的反复演变,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情形出现不同的变体,但是实质变化不大。无非就是重理论多一点,还是重方法多一点,亦或是重史料多一点。这是我关于不同史家提出诸多不同理论的一点点想法。
三、关于作者的一些想法
最后来说说本书的作者,许冠三所提倡的"多元史络分析法".其实我觉得许氏所说的,研究历史要注重多元因素,注意内外,主客的史络,亲疏远近史络的分析,并未特别突出的意义,因为注意多元的因素分析,而不是单一因素这种说法,以前也是有的,许氏只是稍加完善。其实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他所说的历史语意分析法。因为以前我也一直在关注,同一个词语意思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同一个词语的意思是不同的,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同时反过来,词语的变化,也是反映了思想和文化的转变,甚至是政治上,或者是其它方面的转变,这个倒是深深的受教。
四、总结
最后的附录也是占了很大篇幅,主要回顾了一下1978年之后中国大陆本土史学的恢复,看完之后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和感受的。现在的史学正在逐步的走向正轨,走向世界,我们更应该吸取教训,做学问的要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要被政治牵着走,成为政治的附庸,而要坚持本分,做真史学。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每当唱起这首歌,我眼前就仿佛看到一位位革命先烈举着枪向敌人禁地冲去,耳边又似乎听到战士们的呐喊声:冲啊!和战斗时的一阵阵枪声,猛烈的炮火声,激烈的搏斗声…这次当我读完“学党史,唱赞歌,树美德”这本书时,就更加心潮澎湃,感触颇深了。
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并在1949年10月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说得真好。许多勇敢的烈士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他们不怕死,不怕累,宁死不屈,顽强到底,在他们心中没有自己,只有信仰,只有共产党!用自己胸脯挡敌人枪口的黄继光,绝不投降的女英雄江竹筠、丁佑君,舍己为人,跳水救人的罗圣教,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就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其中,我最佩服的是那狼牙山的五壮士,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把敌人引上绝路,可没想到敌人在五壮士之前冲进山岗,他们便不停向敌人抛石头、打枪,石头抛玩,打完枪弹后,他们绝不投降,被逼之下而选择跳崖,他们手拉手,一齐跳下悬崖,英勇壮烈牺牲。多么伟大啊!我想:正是有了这些勇士们,我们中国才赶跑了敌人。
再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简直是在蜜糖中长大,可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啊!可你曾想过没有,我们的美好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呢?是共产党。现在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而以前他们长征时你可想到吗,穿破衣,吃树皮……如果没有他们的献躯,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们的祖国在日益强大着,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让那些革命烈士们在我们心中永生吧!祖国的未来也会更加繁荣昌盛!
根据委员读书活动安排,3月,我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通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更好的以学习促进工作的提升。
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是党史教育四本指定学习书目之一。系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全书对党所走过的道路、经历的复杂斗争、遇到的艰难曲折、经历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作了恰当的梳理和反映。尤其是集中叙述了党领导人民所干的三件大事:一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三是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书紧紧抓住党史的主题和主线,用雄辩的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该书在系统勾勒党的奋斗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探索史、理论发展史和自身建设史。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以及所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创新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全书反映的艰难探索、宝贵经验,无不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同时也深刻地告戒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此外,该书全面总结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充分展现我们党的崇高品质。其中包括“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等在内的优良作风;包括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内的革命精神,包括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的建设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闯新路、开拓创新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精神。这些在历逐步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我参加了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按照省委市委政法系统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的部署安排,本人观看了安徽政法英模先进事迹报告,英模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本人深受教育,要向英模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思想大洗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认识,凝聚力量,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精准发力,抓实学习教育环节,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
本人深刻认识到,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局党组要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坚决扛起教育整顿主体责任,作为局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推动教育整顿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向英模学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警察队伍训词精神,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加强纪律规矩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向英模学习,坚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司法行政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
下一步,我将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史学习,把党史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的学习结合起来,切实学深悟透、学用结合,更好的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发挥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党史学习资料》,再一次回顾了党的发展历史。我们从小学历史中学到了党的发展史。我们认为,党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代化开始、与世界同步、与世界接轨的发展历程。这一次学习、回顾,带给我新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党史学习资料》,我再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和坚定信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审时度势,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在战争、国家改革与和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党的宗旨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组织始终是:
1、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4、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也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引领中国前进的灯塔。
从风雨交加的旧中国建党,到抗日战争和内战的经验,再到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组织和党员在走上这一步的几百年里,作出了无数的牺牲和努力。在《中国党史学习资料》中,一个残酷的战役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平淡无奇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但是到最后这样平淡的语调,却留下了许多深思。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以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第一原则。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体现了一种以中国人民幸福为基础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什么支撑着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们为拯救天下为己任、身先士卒,我想除了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自觉性、历史自觉性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鼓励,以及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所具备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吧。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样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共产党人仍然坚持人民第一,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根据党章,我们党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而党执政后的危险在于脱离群众。这也为我们党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了模范。
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成果也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实践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党的发展史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奋斗的过程,是共产党人和群众统一战线为中国未来奋斗的过程。作为中国大学生和党的积极分子,我们要牢记历史教训,继承党的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中国是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走过了一百年胡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国共产党简史》。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简明读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共产党经历了许多,带领中国走过了许多艰苦的岁月。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甲队第一枪,但是南昌起义,武汉起义相继的失败。然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却取得胜利,创建了红色根据地,军民平等,同甘共苦,消灭剥削制度走出了一条与中国国情相适合成功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地纠正自己错误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并且总结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它是以党的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文献为指针,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年限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它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五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真实记录。并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名族命运发生历史性转折和巨变的雄辩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读完这本简史,我就被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所折服,“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党的思想是搏大精深的,实践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史学习教育,山东交通技师学院组织开展“百年党史接力诵读”活动。活动邀请了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各支部书记、全体中层干部、部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师生代表,通过接力诵读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简史》进行音频录制,于七一前夕在学院官方公众号每天推送,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使全院师生重温百年党史,追忆激情岁月,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简史》为党史学习教育指定必读书目之一,该书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
山东交通技师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百年党史接力诵读”活动成为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一大亮点。当前,学院接力诵读党史蔚然成风,诵读党史、勇当先锋已成为学院师生的新风尚。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地知道,恺撒的死并不是来自强大的权力,而是主要来自可怕的夸耀,所以他毕生都在尊重元老院,向人民承诺古老的自由。
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屋大维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在认真巩固自己地位的同时,也为帝国的稳定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他早年的军事生涯让他深深地感到,经过数百年的征服,罗马的疆土空前辽阔,再也不能盲目扩张。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
他还修建了大量的寺庙、戏院、道路等公公共程,使罗马宗教、**、邮政、交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之,他的大量工作直接推动了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时代的转变,从外部扩张到内部发展,使罗马文明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繁荣。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然而,随着罗马政治形态从republic向帝制的转变,罗马小规模奴隶制的原始经济也在瓦解,罗马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其许多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公民政治和军民制度陷入危机,公民道德滑坡,自然资源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罗马帝国衰落了。
从开城、建国到帝国的建立,罗马走上了军事征服的道路。随着军事上的征服,小奴隶制经济向大奴隶制经济转变。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环境和社会结构问题。
这些问题加深了罗马自身的深层次矛盾,使这个庞大的帝国难以承受。因此,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
在长期的征服和扩张战争中,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也俘获了大量的奴隶,这为奴隶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奴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并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大量被战争掠夺的土地被用作国有土地,出租或**给富有的公民。于是,罗马贵族和富商竞相占有、租赁和购买公共土地,修建庄园,兼并小规模农业用地,导致大规模土地所有权和大量奴隶迅速增长,大规模土地所有权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
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元老院贵族和骑士阶层的矛盾等等都充分暴露,并且日益尖锐。尽管当时有人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试图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一矛盾,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罗马帝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热,河流密布,水流湍急,山区森林茂密,农业作业区广泛。在阿尔卑斯山、高卢等北部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空气湿润,也是宜人类生存。但随着罗马的发展,其自然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影响到罗马的农业生产。
这对严重依赖意大利农业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
皇帝统治结束后,罗马以美德和荣誉为宗旨。罗马公民朴素、高尚、爱国、荣誉,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军事精神。这种传统的美德和道德精神,使每个人都力争先为祖国服务,这也是罗马共和国能够经受严峻考验、依然屹立地中海的原因之一。
早期,罗马公民对富人无私、诚实;对人民节俭、羞耻、奢侈、保守、朴素。即使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然而,随着罗马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大,原有的道德观念正在迅速过时。
与此同时,当奢华之风席卷罗马时,拜金主义的潮流也涌入罗马。人们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才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而**和**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奢华和腐败都是建立在广大底层人民的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到了帝国后期,随着由元首制向君主制过渡,君主的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
许多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增加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公民被统治者无休止的赋税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帝国的安危与兴亡了。
综上所述,罗马开始的源头是好的,但是罗马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末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时机和解决机制,所以,当到了帝国晚期时,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这些因素中,除了经济形态发展和政治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外,许多个别和偶然因素也是促成罗马衰亡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说,罗马的衰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罗马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