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思考方案网

圆的青岛版教案

2023-12-29
青岛教案

每位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教案和课件的编写,老师们并不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教案和课件来展现智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编写教案和课件呢?零思考方案网的编辑查阅了多篇文章,其中《圆的青岛版教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对你的生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声母。读准声母b、p,能正确书写。

2. 学习拼读音节,能准确拼读b、p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 读儿歌,感受学拼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b、p的发音方法,学习拼读音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的拼音卡片、课件或者投影等。

1.师:“谁能告诉老师咱们拼音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的六个单韵母娃娃都是谁?我们来有礼貌地大声叫它们的名字,好吗?”

2.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认识一些声母娃娃,它们的发音比较轻短,认识了它们就可以拼出一个个音节,认一些汉字,读一些有趣的故事书了。

1.读“b”:

观察图,图上画了什么?“菠”的发音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b的读音。

示范读、模仿读、分角色读等。

2.记“b”:

怎样记住b的样子?(鼓励学生创编儿歌,或用肢体、手势展示b的样子。如:右下半圆b b b)

3.写“b”:

(1)仔细观察四线格中的b,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送声母娃娃b回家(强调学生的读写姿势)。

4. 学习b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方法。

(1) 课件出示:两个小孩分别拿“b”“a”两张卡片,猛地往中间跑,碰撞出“ba”这个音节。

(2) 谁会拼了?你怎么拼的?

(4) 分小组学习b与o、i、u的拼读。

① 介绍小组学习的方法。

② 学生练习,相互评价。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2

1毖Щ嵘母j、q、x,读准音,认清形,能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

1.教学课件;

2.配合学习j、q、x发音的录音带;

3.j、q、x的字母卡片;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拼音乐园逛一逛。准备--出发!

2.师:拼音乐园到了,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瞧,他们来了!逐个出示拼音字母:ɡ、p、h、l、k。

3.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把这些声母的名字都记住了,还有几个声母朋友,它们的模样长得差不多,谁能把它们给分出来呢?出示拼音字母:

4.师:太棒了!看到小朋友们到拼音乐园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

(课件出示:戴帽子的形象)也眼馋极了,也想到拼音乐园去玩一玩。那么,它会有什么收获呢?咱们来看一看!

1. 学习j、q、x的发音。

(1)学习拼音“j”。

师:小鱼娃蹦蹦跳跳来到了拼音乐园,哇,里面可好玩啦!有喔喔叫的公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你看,小鱼娃还和一窝小鸟做了好朋友呢!小鱼娃在拼音乐园里又是骑马,又是游泳,又同拼音捉迷藏,跟小朋友做游戏。小鱼娃正玩得高兴,突然它听到“叽叽叽”的叫声,小鱼娃回头一看,原来是一群小鸡正在开心地玩耍呢!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小鸡正在跟谁玩呢?师边出示拼音卡片“j”边贴图(鸡头上有蝴蝶),讲述:小鸡的“鸡”跟这个声母朋友的读音相同,有小朋友认识它吗?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试读)真了不起!你们把它读对了,你瞧它朝你们笑呢!(师贴拼音卡片“j”)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叫叫它,同它有礼貌地打个招呼,好吗?

师:小鱼娃着急了,也想快点认识它,谁能来帮帮它?

(2)学习拼音“q”。

师继续讲述故事:小鱼娃很高兴自己也认识一个声母朋友。哎,小鱼娃又要跑到哪里去呢?哦!原来它看见公鸡爸爸正在为美丽的新房子刷油漆,它大概也想去帮忙吧!

师边贴油漆图边叙述:油漆的“漆”读得短一些轻一些,就是这个声母的读音。

师:现在谁来做小老师告诉小鱼娃,让它弄清楚鸡爸爸在干什么?

(3)学习拼音“x”。

师述故事:小鱼娃可能干了,帮小鸡家的新房子刷得漂漂亮亮的。公鸡爸爸为了感谢小鱼娃,进屋拿出一杯冷饮请小鱼娃喝。小鱼娃美美地吸了一口,“嘻嘻嘻”地笑了。

师边贴吸冷饮图边叙述:吸冷饮的“吸”,笑嘻嘻的“嘻”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个声母的名字。(出示拼音卡片“x”)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已经猜出它的读音了。

师:你们真能干,已经会读了,你看小鱼娃也会读了。

2.识记j、q、x的形。

师:小鱼娃认识了三个声母朋友,高兴极了,左看看,右看看,看着看着,小鱼娃为难了:三个声母的名字我记住了,可我怎么记住它们的样子呢?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助小鱼娃记住这三个声母朋友的样子,好不好?

师:请小朋友打开书本第30页,书上有三个声母,三幅图,现在你把字母和图对照着看一看,然后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记住这三个声母的样子,先自己看一看,然后同你身边的小朋友一起讨论讨论。

(学生看书,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可编儿歌记忆,根据图画记忆。)

师:同学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不仅自己记住了j、q、x的样子,还帮助小鱼娃也记住了它们的样子。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中操。

3.书写j、q、x。

师:小鱼娃知道了三个声母的名字,记住了它们的样子,还想学会写它们呢!你们想学吗?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怎么写。请同学们再翻到书本31页,下边的笔顺图告诉我们每个声母怎样写,下面你们看一看,每个声母占什么格,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学生自己看书,学习j、q、x的写法。

交流j、q、x的写法。

师范写,并强调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学生练习写j、q、x,教师巡回指导。

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写错的字母,并集体纠正。

师: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共有几只小鸡?鸡妈妈怎么这么着急?

师:母鸡母鸡找小鸡,一二三四五六七,找到东找到西,少了一只真着急。

(师范读一遍,生跟读一遍,配乐加动作师生共同读一读。)谁能帮助鸡妈妈?

师:就在我们刚才帮鸡妈妈找小鸡的时候,小鱼娃和j、q、x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小鱼娃找不到j、q、x了,它想让我们帮着找一找,同学们愿意参加这个游戏吗?

师:老师先来告诉你一个秘密,j、q、x就藏在我们刚才学习的这首儿歌里,现在请你找一找,找到的同学马上到前面来告诉小鱼娃。

找到的同学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并领着同学们把这个声母读一读。

师:今天小朋友们在拼音乐园玩得开心吗?在拼音乐园里你学会了什么新本领呢?(指名回答)

师:今天小朋友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呢!我真替你们高兴!看,小鱼娃也玩得高兴极了。现在小鱼娃想跟小朋友们说再见了,小朋友们也跟小鱼娃说再见吧!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今天教师带领大家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看一看花果山优美的风景。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都有些什么?{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了天上有六只小鸟,树上有3个猴子,山上有2只猴子等等数学信息。

3.看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一句什么话?

那么有多少只猴子呢?

你怎么知道的?

独立思考。

同伴讨论一下。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把3和2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把3和2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10以内数的加法

介绍加号。单位名称。

指导写算式。

指名读算式。

4.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用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小朋友,你能摆出几根小棒?(先在第一行摆出3根)

第二行再摆出2根,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在计算加法时,如果不知道得数是多少,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得数。

5.图上还有什么?有多少呢?

怎么计算出来的?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口算结果。

6.打开书29页,填写书中的算式。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10以内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

2、学习关于 0的加法。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到进行有关0的加法学习,体会加法的意义。

同学们,有一些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游览花果山,今天他们就在山上野餐。看看他们都吃什么?

三、观察图画,体会和不变的意义。

3、我们看看有几名同学?

4、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5、再仔细看图,图上有几只小猴子?

拓展:6+0=    2+0=      10+0=

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还进行了有关0的加法的学习,你们学的怎样呢?现在检查一下。

五、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最后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结果外,再制成卡片经常性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或补充。

六、总结: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们在野外野餐时,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 0的加法,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和”不变的规律,知道了0的加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1=     6+2=     3+6=     7+3=

1+3=     2+6=     6+3=     3+7=

3+0=     6+0=     9+0=     12+0=

0+3=     0+8=     0+5=     0+7=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

3、完成自主练习。

1)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比赛。

2)第6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

先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弄清图意,做题。

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连起来。

8.第7题。看图填未知数的练习。应根据右边算式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

9.第8题。

小朋友踢足球的情境,练习找算式的得数。

练习时,要向学生说明做题的要求,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

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

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10.第10题。

看图列式计算牵牛花朵数。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再根据题中提供的花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11.第11题。

看图讲数学故事。

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 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和孙悟空到水帘洞游玩吧。

引导学生观察。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提问题适当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

三、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到的信息和条件。通过看图知道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跳进水帘洞1只,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行不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减法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动手摆一摆,理解减法的意义。

(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算法,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从4个里面拿走1个”也就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减法计算”。

(5)教学算式,写出算式:4-1=3;介绍“减号”的名字,请学生书空,理解减号的意义;读出算式:4减1等于3。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解决两个绿点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1)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2.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3.游戏:找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得数,找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1、 使学生明白关于0的减法,会用“一图四式”

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明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四幅画面逐步总结出本节的新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

二、你说我讲:

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观察到什么数学问题?

小猴子究竟摘了几个桃子?

本来树上有……

被小猴子摘了以后剩下……

但是最后篮子里剩了几个桃子,谁会列算式?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列的式子,

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

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有几只青蛙?

有几只蝴蝶?

非常棒,大家都很厉害,这么快就学会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看看你们会不会

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本来有……

有几只蝴蝶被小猴吓跑了?还剩几只?

我们一起列算式,8-5=,大家说等于几?

很棒,看来同学们学得非常好,那下面这一道题一定难不倒大家,快来想一想,应该是几?再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的

第一次,妈妈捞了三条鱼出来,还剩几只?谁会列算式?

我们来看6个蘑菇和3个蘑菇怎么会有这么多算式!

以前我们没有学减法的时候,就两个是不是?

第一个问题,总共有9个蘑菇,有6个是黄色的,问大家有几个是红色的

下一个问题,总共有9个蘑菇,有3个是红色的,问大家有几个是黄色的

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4、6、10,谁能用这三个数列出四个式子,动脑想一想

三、 自主练习第9题先介绍七星瓢虫,七星飘虫,可以吃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不能伤害它们 。

看看谁讲数学故事讲得好,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把你们的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4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单元难点: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连一连” 、“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特征和直观认识。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1)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 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4) 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出示一个实物模型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模型?并说说为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5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单元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自主练习”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借助7种物品的多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琉璃球、花瓶、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高矮和粗细,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1.本单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联系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分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注意引导学生表达和交流。在学习分类时,除了按给定的标准给物品分类以外,学生还可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3.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操作,得到充分的体验。除了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和身边的物品练习分类和比较。

4.对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如是否初步学会了对物品进行分类,是否能对物品进行比较),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情况进行引导。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五、教学内容: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课件图1让学生说一说.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难点: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并提出问题。

(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

(2)小组讨论交流 。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三)   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和巩固对十五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能力。

(一)知识回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展示“分类”一课的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了衣服,我们都按哪些标准进行了整理分类?

(2)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好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放到了厨子里,想一想,    我们对这些衣服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大树发出了什么喊叫?大树为什么承受不了了?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

(3)小熊和小鹿比较,谁重谁轻?怎样叙述?

(4)如果把两棵树进行比较,可以比什么?

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1)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好看吗?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

(2)将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和文具拿出来,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4)组织学生展示整理。

(5)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你可以将哪些物体进行比较?比较什么?

我学会了什么?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 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找找周围的数”是小学数学里的第一个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初步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以后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体验用数学的眼光欣赏世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内容是找生活中的数,包括自己身体上的数、公共场所中的数、家庭生活中的数、运动场中的数等。

该活动的编写特点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活动。

教材提供了四幅寻找数的图画:第一幅是借助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说自己有几个手指、几只耳朵,启发学生从自己身体上找数。第二幅图是借助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公交车站牌、广告橱窗、楼房、门窗等信息,启发学生数公共场所的数。第三幅图是借助家庭一角摆放的沙发、台灯、电话、钟表、相框等物品,启发学生找家庭中的数。第四幅是借助7个足球队员在操场上踢足球的场景,展示了球门、人数、号码、足球等信息,启发学生找校园中的数。最后的卡通问号,是以导引的方式,以启发学生找生活中的数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事物的自觉性。

1.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数数和找数的机会,培养多渠道找数的能力。教材所提供的图仅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教学时,教师要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找数的机会,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多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调查、发现有关数的信息,把找数活动扩展到方方面面。如可由找自己身体上的数扩展到找动物身上的数,由找马路上的数扩展到找商场里的数,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活动方法的指导。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先商量个活动计划,如到哪些地方去找数、怎样分工、怎样合作等,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有了充分的素材,再交流成果,谈活动体会。

3.对于活动评价,要关注找了哪些数,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一些好的发现;要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要注意与小伙伴们互相合作的情况。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践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 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共同合作的意识。

说一说有几个手指头,几只耳朵……

活动三、

1、出示第三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1、出示第四幅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可以找到那些数。

2、请同学们想一想操场上还有哪些数?全班交流。

同学们,从生活中你还能找到哪些数?(给同学们留有足够交流的时间)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6

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景象。观看的小朋友看到正在隆隆作业的机器,兴奋地交谈。拟借此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铲斗臂在工作中可能形成什么样的角”的问题,引入对角的知识的系统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威海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城市,下面让我们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一起领略一下威海的美丽风光(点击课件)

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城市是多么的幸福,近几年威海的变化很大,现在美丽的威海仍然在建设中,看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正在起劲的工作着,仔细观察想一想,铲斗臂工作时它的臂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课伊始,如诗如画般的视频资料让我们进入了情境之中,自然让学生对繁忙的工地产生了遐想,激起学生探究角的知识的欲望) 二、复习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角的一些知识,关于角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师:看来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记忆还是深刻的,那你能从铲斗臂形成的角中找到你认识的角吗?(锐角、直角、钝角)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角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板书:有一个顶点,有两条边)

师:回答的非常好,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射线,那么角的两条边就是有角的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板书) 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设计意图:新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即巩固了旧知,延续了新知,也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连续性、关联性。) 三、活动角做角

(1)师:同学们看你手中的活动角,你能用活动角做出你找到的这些角吗?

听老师的口令,按要求做角,比比谁的速度快。(小锐角、大锐角、直角、小钝角、大钝角,再大一点,) 师:现在看这个同学的活动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个角吗?小组讨论

师:谁说是?起来交流一下你的理由,说不是的起来交流一下你的理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对,同学们看,有没有一个顶点,有没有两条边?(有)那是不是一个角呢?(是)像这样看起来是平平的,角的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平角。

师: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个图上,这个铲斗臂形成的角是什么角?

(2)学生做角:

师:现在同学们用你手里的活动角做一个平角。 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师:同学们做的真不错,现在老师也想做一个平角,请同学们看,(教师操作,学生说角)继续张大,现在同学们看,这是一个角吗?(是)说说你的理由。

师:对,有顶点,有两条边,符合角的特征,所以说它是一个角,像这样角的一条边围绕它的顶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角角周角(板书) (3)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平角和周角,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角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课件)这是什么角?好,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一个角?对,角必须要有一个顶点和由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象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角,它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只不过它的两条边变成了一条线,周角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它的两条边重合在了一起。它们都是角。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充分开展操作活动,通过学生操作,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研究,让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学生玩一玩活动角。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小组的多次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加深了他们对角的认识。) 四.练习:

同桌活动:

认识了这么多角,你能用活动角做出来吗?任意让你做一个角,你也能做出来吗?下面同桌两人你说,你做,同桌再交换角色,比比看哪个同桌合作的最好。 五.画角及角的表示方法 1.画角:

认识了这么多角,你想画一个角吗?现在让你来画一个角,你会怎么画?(学生交流)让我们看看电脑小博士是怎么画的? 下面按照正确的画法,画出几个你喜欢的角(学生画角,两名学生板演)

展台展示下面学生画的角,再看黑板同学画的 2.表示方法:

数学最大的特点是符号化,数学上的很多图形都可以用符号表示,像今天学习的角,也有它的表示方法,通常我们用符号“∠”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来表示,这个与哪个符号相似,有区别吗?对角的符号下面是平的,把这个角标上数字1,这个角就记作“∠1”,读作“角一”。(黑板另一个同学的角) 把你画的角也用角的符号表示出来。 3、练习(课件)

判断(1)一条直线就是一个平角。( )

(2)周角是一条射线。( )

(3)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这个角就越大。( )

(4)12时30分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一个平角。 ( ) 4.生活中找角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角,同学们,你能从生活中找、到我们认识的角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角认识”的过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欣赏(播放课件)

的确,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离不开角,同学们看,自行 优选

欢迎下载使用

车里藏着我们学到的角;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英国伦敦眼,我们也能找到角;奥运比赛场馆---鸟巢,它的外部钢结构里也能找到角。北京奥运会的很多比赛都是在鸟巢举行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运动学中也蕴含着许多角的知识,比如,跳水运动员入水时的角度,投掷标枪时的角度,什么样的角度才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的成绩,都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大小与度量。下课!

(设计意图:充分展现了生活中数学的无处不在和奇妙变化。指导学生会从纷杂的事件中找出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去辨别生活事物的表象及内因,揭示数学的神奇奥妙,感受数学学科的“王者风范”。)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体会乘法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

3、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脳5=40或5脳8=40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自主学习。1、23、4、5、6.

练习2:自主学习:7、8、9、10.练习3: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情态与价值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教学难点:

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整体认识

1、本章知识回顾。

(1)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2、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整合知识,发展思维

1、刻画平面的三个公理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是研究空间图形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公理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公理2提供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公理3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公理4判定空间直线之间平行的依据。

2、空间问题解决的重要思想方法:化空间问题为平面问题。

3、空间平行、垂直之间的转化与联系。

4、观察和推理是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应用举例,深化巩固

1、P.82A组第1题本题主要是公理1、2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2、P.82A组第8题本题主要是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知识巩固与应用。

(四)课后作业

1、阅读本章知识内容,从中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理会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2、P.79B组第2题。

作业

1、阅读本章知识内容,从中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理会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2、P.79B组第2题。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9

单元教学分析: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2)、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84页―――85页的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 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 20)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7页完成第2题。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 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六的第3----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  8+1  10+1  2+6  4+10  7-3  8+10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68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1、完成第8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

2、找朋友。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第90 的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经历统计过程,初步感知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设计意图:掉牙、换牙是发生在每个小学生身上的事情,一年级学生正值换牙期,通过“照相”的游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生1:可以用举手的办法。例如:老师说换3颗牙的举手,那么换3颗牙的同学就举手,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换三颗牙的有几人了。

生2:可以用排队的方法。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收集数据: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都很好,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每人一个小贴画(小标志),你掉了几颗牙,就把贴画贴在黑板上几的下面。

(设计意图:第一次学习统计,如果分组去统计数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数一数,掉了几颗牙的有多少人,记在下面,并填在统计表中。

4、认识象形统计图:根据整理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标志画象形统计图。

5展示学生的统计图:

6、引出课题:刚才小朋友们通过数一数、涂一涂、填一填,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统计)

师:看了小朋友们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师小结: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参加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问题的全过程,完整地体验统计的过程。)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1、小组活动,统计爱吃的水果(苹果、香蕉、桔子、梨)。

(1)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最喜欢吃哪种水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记录下来并填好统计图和统计表。

(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1、 知识与能力:利用学生身边的有趣的和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统计图,并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与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形成决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合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又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称之为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都或多或少换牙了,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师 :我知道我们小朋友有的换了三颗牙,有的换了两颗牙,还有的没换牙,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清楚的知道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各有几人呢?(激起学生学生寻求答案的好奇心)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一组:我们用的是举手的办法。例如:组长说换3颗牙的举手,那么换3颗牙的同学就举手,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换三颗牙的有几人了。

二组:我们用的是逐个记录的办法。例如:刘洋同学换了3颗牙,我们组长就在本子上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再写上3个。

师 :小朋友们的办法都很好,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响了几种办法,把他们绘制成表格发到了各个小组长那儿,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整理一下。

师巡视指导学生真确填写、涂画表格。(表格为课本所提供的三种表格)

师 :刚才老师大致看了一下,发下小朋友们永、4种办法填写了表格,真了不起,下面请小组汇报一下。

一组:我们从左向右涂表格。每一个格代表一个人。每行中途了三个格就代表环2颗牙的人就有3个人。

二组:我们从上向下涂表格。每一个格代表一个人。每行中途了三个格就代表环2颗牙的人就有3个人。

四组:我们在3颗牙后写4就代表有4人换了3颗牙。

师将学生所做表格张贴在黑板上,展示整理结果。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师 :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像这样整理的办法就叫做统计。

师 : 看了小朋友们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请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生1:我知道我们组有几人换了2颗牙,有几人换了3颗牙,有几人换了4颗牙。

师: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的书学问题,真了不起!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师:前面小朋友们合作认知了统计的方法和过程,下面请大家用你们喜欢的统计方法去统计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正方体。

小组操作,培养合作意识,师择优及时表扬。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哪种物体最多,哪种物体最少?

你还知道什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练习。

1、 你最喜欢吃哪种食物?

列举家庭食谱中常见的食品:青菜、米饭、鱼、肉、鸡蛋、龙虾等。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讲一下偏食的害处)

2、 试一试。

做一下课本自主练习第二题。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若时间短可把此题删掉)

四、课堂小结。

1、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那儿需要统计?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数学去指导生活)

2、 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看今天“谁最棒”的冠军是那一行?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个“一(2)班堂上表现统计图”。

那个小组的红五星最多?那个小组的红五星最少?一组比二组多几个?

请同学们下课之后根据统计表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试着提出新的问题。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经历大蒜瓣数的研究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巩固统计及有关知识。

2、使学生会用初步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请听好了:兄弟好几个,围着栏杆坐,脱掉白衣服,露出大肚子。猜一猜,是什么?(学生举手猜谜)

师:对,是大蒜!这里有一头大蒜(出示一头大蒜),里面有很多的蒜瓣,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1、2、3、……13,这头大蒜有13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①其它的大蒜有几瓣?②是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

师:对呀,是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呢?大蒜的瓣数有没有规律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请各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是:①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②多掰开几个大蒜数一数;③记录下大蒜的瓣数;④进行分析;⑤太辣,不能吃;⑥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师:大家想的办法真多,真好!请大家再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人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是:①用符号表示蒜瓣;②用数字表示蒜瓣等等。)

师: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的大蒜,就放在你们面前的小盒子里。

×××,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各个小组将记录的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研究的结果:

师:各小组都把自己本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是:①看一看我们班里每头大蒜的瓣数;②每个小组汇报,把全班的情况整理出来,等等。)

师:我用(大蒜简图) 表示一头大蒜,在下面写上数字表示瓣数,象这样:

表示12瓣的大蒜有4头(师边说边演示粘贴图片)。

师:每个组选两名代表,一个报数,一个粘贴,其余的同学注意观察他们贴错了没有。

师: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的发言可能是:①我发现13瓣的大蒜头数最多;②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大蒜都有13瓣;③我发现最多的瓣数是19瓣,最少的瓣数是4瓣;④我发现11、12瓣的一样多;⑤我发现15瓣的比14瓣的、16瓣的多;等等。)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大蒜的瓣数都不一样呢?②有没有超过19瓣的大蒜?③有没有1瓣的大蒜?等等。)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本地产的大蒜,也可能其它地方的大蒜不是这种情况,小朋友们以后可以去研究。

教学目标:

对数数、2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对数数、20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2、同位互相出20以内的加减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题。先给学生讲明活动规则和要求,注意要求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以及对数位的认识,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进行活动。(灵活运用数字卡片,进行数的排序、大小的比较等方面的巩固练习。)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数数的练习,也是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行设定排列贵了练习。)学生先数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颜色时先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

3)出示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找出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4)出示第4题。(是一道“我说得数,你们摆算式”的小组活动涂,目的是进行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或活动前线说明活动规则和要求,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板书设计:

11-3=     14-8=      16-7=     13-4=      11-2=     19-9=

教学目标: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数的加减法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1-3=     14-8=      16-7=

13-4=     11-2=     19-9=

2、同位互相出20以内的加减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练习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5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球场上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6题。(是比较两个算是结果的练习,既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也复习了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学生完成练习后,要强调交流。

3)出示第7题。(给得数是7的部分涂色,巩固20以内数得加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图的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4)出示第8题。(复习有关分类和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圣诞老爷爷带来几棵圣诞树(指黑板),等我们把这些树上挂满知识果实以后,老爷爷就会送礼物给我们。想得到礼物吗?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为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圣诞老人派发礼物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1)师:圣诞老爷爷接着带领我们去哪,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雪山乐园右下图)

(2)师:这么多的冰雕小动物,你能给小鹿和小松鼠比比个吗?(板贴:高矮)它们还能比什么?(板贴:多少、大小)

(3)师:你怎么知道猴子比兔子少?(因为小猴3只,小兔4只,3

(5)师:同学们回答真积极,老师请两个同学过来,你们说他俩该怎么比较?(学生回答)现在老师和他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师:看来谁比谁很重要,不能单独的说谁高或者是谁矮。)

(6)师:同学们既会看又会说,还真的是很会“比较”呢!(板贴:比较)

【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出冰雕小动物不同之处,并以此展开对生活中不同事物的比较。同时,教师渗透比较的对象发生变化时比较的结果也发生变化的数学思想。】

(1)师:如果想知道这些冰雕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该怎么办?(统计一下)

(2)师:好,请你们小组合作完成手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3)【板贴四个小组统计表】师:谁能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统计的?(学生说,教师随机提炼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并板贴。)

(4)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分一分、数一数、排一排”的过程就是“统计”。(板贴:统计)

(5)(课件出示)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口头提问并口头解答。)

【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由学生独立解决老师所提出问题,引出对“统计”知识的回顾应用。同时,在小组交流中,回顾整理统计的方法。】

三、律动:同学们,现在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拍拍手。

(2)看谁能说出和老师意思相反的词,并做出动作。(师说大,生说小)

四、练习: 师:好,刚才我们休息了一会。接下来,我们再努力闯过两关,圣诞老爷爷的礼物就会来啦!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1、第一关分一分:(课件)这两个小朋友的房间太乱啦,大家能帮忙整理一下吗?你打算怎么整理? 好,请打开书第115页,大家按照统计表对以上物品进行分类统计。

【实物投影展示订正】学生说数量,老师表扬数一个划掉一个的好方法。

2、第二关:比一比。(课件)师:你看到了什么?。追问,小狗一定比小兔重吗?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同游玩了雪山乐园和数学王国,同时装饰了几棵圣诞树,这些知识果实是:统计、分类、比较。圣诞老爷爷对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满意,所以他要把礼物送给大家!同时他也祝愿同学们圣诞节快乐!(课件)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加减法、分类与比较、统计。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圣诞老爷爷带来几棵圣诞树(指黑板),等我们把这些树上挂满知识果实以后,老爷爷就会送礼物给我们。想得到礼物吗?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天真可爱,为了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圣诞老人派发礼物来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设计意图:在本节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观察主题图,回顾以前学过的图形,并从图中找到与学过图形相对应的物体。然后通过摸实物进一步感知各种图形的特点,同时说出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物体。真正的把学过的知识整理并运用。】

(1)师:打雪仗堆雪人真有趣,圣诞老爷爷还会带我们去哪呢?(课件出示)

(3)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们都在哪儿?(师巡视,随机指导。)

(6)你能说说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吗?我们平时说话还经常会用到表示位置的“上下、前后、左右”,你能说一个吗?

(7)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看来“位置”的知识还真不少呢!(板贴:位置)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由找圣诞老爷爷引导学生对位置的描述,然后让学生具体说说图中每个图形的位置,最后说说生活中需要用表示位置的词语来描述的例子。通过以上几个环节,来复习整理并巩固位置的这部分知识。】

三、律动:同学们,现在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拍拍手。

(2)看谁能说出和老师意思相反的词,并做出动作。(师说大,生说小)

四、练习。

师:好,刚才我们休息了一会。接下来,我们再努力闯过两关,圣诞老爷爷的礼物就会来啦!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

1、第一关:圈一圈。(课件)师:这个叫小华的女孩在干什么?仔细观察,想象出是“前、后、侧”那一面照出的,然后圈出来。问:你怎么知道照的是后面,你是怎么判断的?你怎么知道照的是侧面,你是怎么判断的?

2、第二关捏一捏:同学们,你们喜欢捏橡皮泥吗?(喜欢)。请你捏一个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者是球的物体送给圣诞老爷爷吧!(学生捏)

【实物投影展示】找生展示并说。我相信圣诞老爷爷一定很喜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同游玩了雪山乐园和数学王国,同时装饰了几棵圣诞树,这些知识果实是:图形、位置。圣诞老爷爷对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满意,所以他要把礼物送给大家!同时他也祝愿同学们圣诞节快乐!(课件)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目标:

思想教育:通过复习,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基础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知识间的一些联系。

基本技能: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能力培养: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知识间的一些联系。

2、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的初步能力。

1、孩子们,前几节课我们对本册书的内容,做了细致的复习,相信大家都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的怎样了。老师现在就带大家到海底乐园去检阅一下大家的风采。大家打开书翻到120页,

看看海底乐园有什么?数清它们的个数,你还能踢什么问题,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练习,

同学们,我们学过的知识大家都掌握得很好,今天大家自己检查一下,哪些知识掌握的最牢固,同学们打开书,看107页我们要练习的内容“我学会了吗?”

第一题:

1、指导学生弄清题意,观察图片。

2、教师提要求,学生自己填写表格。

4、全班交流,及时纠正。

2、三个小组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故事讲得好,算式列得对。(小组竞赛)

1、谈话,刚才大家表现的都很好,我们现在就走进收获园,看你在这一学期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

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三、1、口算游戏

30÷1042÷3120÷40150÷50

210÷3060÷4540÷6900÷50

360÷30960÷4720÷8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出示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回答

3、计算比拼

162÷39568÷47196÷23490÷16

先开火车的形式,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比赛。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4、实际应用

⑴、有趣的信息

一个人18分钟可吸入空气,平均每分钟吸入()升。

人在婴幼时期,一天需摄入肉类,谷类,需要的谷类是肉类的()倍。

⑵、王大爷有3个种植草莓的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收草莓。

①如果每箱装12千克,一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可以装多少箱?3个大棚收获的草莓共可装多少箱。

②每千克草莓卖7元钱,王大爷今年的草莓共收入多少元?

(综合题,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信息,分析清楚数量关系再独立解答)

(练习时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思路不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答。)

二、: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圆的青岛版教案 篇12

1 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半点。

2 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 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1、猜谜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认真听: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对啦,它就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同桌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1、可以看时间;2、可以叫我们起床;3、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师: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大的作用,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安排好时间去学习和劳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1)师:钟面上有什么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手中学具的钟面和屏幕上真实的钟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两人小组讨论。)

(2)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生1:我们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2个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

(3)归纳: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用不同色彩依次显示时针、分针、12个数。)

(设计意图 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议论、交流、归纳和整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帮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叫小明。他可是一位非常懂得安排自己作息时间的好孩子。大家想不想知道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板书课题)。

1、出示小明起床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看屏幕中的图片,请同学们试着在小组里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2)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六个钟面。

师:你会看哪一个钟面呢 请你上来当小老师,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3)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师: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设计意图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整个过程由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组成。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1. 认一认。

让学生独立说一说第93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1)认识时间的表示法。

示范时间的表示法。

(2)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表示时间的卡片,你的卡片跟黑板上的哪一个钟面是好朋友呢 让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

(全班学生到黑板上找朋友。(一边放找朋友的音乐)大家找到了朋友,高兴地回到了座位上,只有一名学生找不到朋友。)

师:你这个钟面跟黑板上的哪些钟面是同一类的 你应该把这个钟面贴在哪里呢 (该生把钟面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 如果按部就班地逐个教学时间的表示法,学生必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这里巧设了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乐于学习,使课堂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除此之外,这个环节还设置一个学生找不到时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用喜欢的记录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评析作业的设置,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生2:我觉得和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很开心。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小明的一天,他的时间安排的很合理,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文章来源://m.03kkk.com/fanganfanwen/146125.html

上一篇:设备维修年终工作总结(十四篇)

下一篇:2024广告牌制作安装合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