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切实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我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最大程度发挥秸秆综合利用效益,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秸秆收储体系建设
(一)总体要求
根据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特点、市场需求、交通情况等,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建设规范的标准化收储中心,加快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X”的秸秆收储体系网络。村级秸秆收储点主要用于附近农田的秸秆集中收集堆放和临时储存。标准化收储中心收储容量原则上不少于1000吨,具有秸秆收储必要的设备设施,可实现周边秸秆打捆、收储、转运等作业。
(二)建设标准
1.科学选址:标准化收储中心选址应做到周边秸秆资源丰富,交通和水源便利;距高压线50米以外;收储容量在10000吨以上的大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100米以外,收储容量在10000吨以下的中小型收储中心,距生活区50米以外,确保存储安全。
2.场地建设:根据用地地势地形合理布置,场区平坦、不积水;场地周围建有围栏或围墙;秸秆堆料场地面要进行防渗、防潮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地面进行硬化;秸秆堆料场要保证通风散热,要有防雨防潮设施;堆料棚建设建议采用钢架结构,设计和施工要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保证安全性和实用性。
3.配套设备: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地磅及秸秆检测、打捆、加压、装卸、运输等设备。
4.安全设施:场区内设施防火警示标识;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消防、防雷等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及器材应齐全,建有消防井或消防池,或借助周边河流保障消防用水;配备监控系统,监控范围全覆盖;电气设备安装及秸秆堆放注意防火安全。
(三)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机站。
联系人:
二、秸秆饲料化利用
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处理方法,将秸秆转化为饲料,以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的综合利用方式。秸秆饲料化可有效解决季节间、地区间食草动物饲草供应不均衡问题,把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经营,做到节粮增畜,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工艺路线
秸秆是一种非常规饲料资源,其共同特点是质地粗硬、适口性差、消化率低、营养价值不高,经合理加工后,可以改善秸秆性能,提高营养价值,增加食草动物的采食量和消化率,实现秸秆资源的饲料化。
秸秆饲料的加工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物理加工(切断、粉碎、揉丝、浸泡、蒸煮、辐照、膨化、热喷、颗粒化等)。二是化学加工(碱化、酸化、碱加酸化、氨化、盐化等)。三是生物加工(黄贮、发酵、酶解等)。
秸秆饲料要实现商品化,一方面需要对秸秆饲料采取打捆、压块、制粒等方法再次处理和包装,使秸秆饲料体积缩小,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便于装卸运输和长时间安全贮存。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组建秸秆饲料加工销售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加工销售秸秆饲料,为秸秆饲料的商品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二)技术要点
1.秸秆打捆干贮技术
秸秆打捆干贮技术,是将收获后的玉米秸、豆秸等农作物秸秆经秸秆揉搓机处理,破坏秸秆的粗硬外皮和硬质茎结,使之成为无硬节、较柔软的丝状散碎饲草料,经自然晾晒水分达60-65%贮存的要求后,再用打捆机压制成(30×30×60~80)cm的秸秆饲料捆,或用饲草液压打包机打包压缩成(60×40×20cm)左右的大截面秸秆饲料块。秸秆饲料捆(块)的包装方式简单,费用低,可用打包机沿着长度和宽度方向打两条12mm宽的PVC带,或用简易的尼龙网袋套装,比自然堆放的草料缩小储运体积5-7倍。
2.秸秆袋装微贮技术
秸秆袋装微贮技术,是将农作物秸秆经秸秆挤丝揉搓机一次性压扁、纵切、揉搓成丝状饲草,再在草丝中喷洒发酵剂和有益微生物及1%食盐溶液搅拌,然后进行压缩、打捆,装袋密封,经厌氧发酵,形成一种新型优质饲草技术。经袋装微贮采用各自独立密封包装,杜绝了霉变和外界污染,保存时间长达二年。
3.秸秆压块饲料生产技术
秸秆压块饲料可以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采食量和消化率,便于贮存运输和机械化喂饲,方便进入商品流通。
秸秆压块饲料工艺流程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风干或烘干至含水率15%左右,用粉碎机将秸秆揉切成3-5厘米的段,加入膨润土和水(目的是提高成块性),或根据配方要求加入精饲料和添加剂与碎秸秆,充分混合后经并压块机压块制成(32mm×32mm×30~80)mm的块状秸秆饲料。
4.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秸秆颗粒化技术,是将秸秆揉搓、粉碎成粉后,利用制粒设备,将秸秆压成颗粒状饲料的技术。整个工艺包括粗粉碎、细粉碎、混合、制粒、打包及辅助系统等。在秸秆颗粒料加工过程中,常常加入精料和其他营养成分,配合成全价饲料,既改善了制粒性能,又可使营养互补,充分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通常在制粒时喷洒热水或通入蒸汽以湿润草粉,通入量一般控制在加料量的3-6%,使草粉达到14-16%的适宜压粒含水率,应将草粉粉碎得细些,也可在草粉原料中加入5%左右的油脂或糖蜜,颗粒直径一般在10-30mm之间,可根据饲养对象而定,畜禽越小,要求的颗粒也相应较小。颗粒密度以1.2-1.3g/cm3为宜,颗粒堆积容重在550-600kg/m3之间。
秸秆颗粒料具有适口性好、家畜采食量大、采食时间短、浪费少等优点。但其设备成本与运行费用较高,须由专业化公司进行。
(三)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畜牧站。
联系人:
三、秸秆能源化(燃料化)利用
指通过物理、热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将秸秆转化为燃料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固体成型燃料、热解气化、炭气油多联产、直燃发电、沼气和纤维素乙醇等方式。秸秆能源化利用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新建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年利用秸秆量应达到500吨以上。
(一)技术要点
1.秸秆沼气工程
(1)选址规范
要根据秸秆原料来源、沼气利用方式科学选址。沼气工程建设地点周边要有充足、稳定的农作物秸秆原料来源,满足工程对秸秆的需求量。如果沼气工程所产沼气用于向农户集中供气,建设地点要靠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如果用于发电并网,要征询电力部门意见后选择适宜建设地点。
(2)工艺路线
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沼气厌氧菌的厌氧发酵产生可燃的沼气,其中甲烷含量在50-70%。沼气经净化贮存,通过管网输送到用户用于生产生活用能或发电等,沼液可回流重复使用,沼渣和多余沼液可作为有机肥回田利用。
(3)建后管护
要按照《秸秆沼气工程运行管理规范》(NY/T2372),认真开展建后管理维护工作。要明确沼气工程安全生产各方责任,保证沼气工程安全、有效运行,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2.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
(1)建设标准
建设必须的产品仓库、生产厂房(棚)和堆储料场等,配备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秸秆成型机械等设备,其中秸秆成型机械必须符合《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成型设备技术条件》(NY/T1882-20xx),通过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检测合格,且已批量生产。每处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年产能须达到1000吨以上。
(2)产品要求
农作物秸秆经粉碎后在一定温度下通过施加压力使其成型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燃料。秸秆成型燃料应有单独的储存场地,并与燃烧设备保存足够的安全距离。不应露天存放,注意防水、通风、防火。
(3)清洁化要求
自20xx年9月起,我省秸秆成型燃料生产点建设或改造都需达到《秸秆成型燃料清洁生产技术规程》、《秸秆成型燃料清洁利用基本要求》两项地方标准中关于粉尘、噪声、能耗等指标要求。项目完成后需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验收,并出具检测报告。
3.秸秆炭化
(1)工艺流程
秸秆经粉碎后通过输送设备送入炭化炉,在无氧或缺氧与一定温度条件下,秸秆原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发生热化学反应,转化为生物质燃气及秸秆炭。生物质燃气输送至锅炉、窑炉燃烧进行热利用,秸秆炭经冷却后排出。
(2)炭化设备选择
炭化炉炉型可选用上吸式固定床、下吸式固定床和流化床等型式,炉型和容量应根据秸秆原料的来源、品种、供应规模、各种炭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投资等,结合不同炉型的工艺流程,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二)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农村能源服务中心。
联系人:
四、秸秆基料化利用
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通过原料准备、辅料添加、堆腐、灭菌或调配等方式,生产食用菌栽培基料、育苗基质、栽培基质的综合利用方式。我省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丰富,利用作物秸秆为原料可种植大球盖菇、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平菇、香菇等多种食用菌。
(一)技术要点
以近年我县种植较多的平菇、香菇为例,将秸秆种植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平菇生产技术
(1)栽培料配制
主要配方为玉米芯、稻(麦)秸杆85%、麸子10%、豆粉2%、白灰3%,玉米芯79%、麸子18%、石灰2%、石膏1%。对原料进行粉碎处理,将玉米芯粉碎成花生粒大小,稻(麦)秸杆段3cm左右;然后按配方比例称取备好的原料,搅拌均匀。栽培料含水量调至60%-65%。
(2)装袋灭菌
栽培料调配好后进行装袋,并在当日尽快灭菌。料袋灭菌后置于无菌室或接种箱,冷却至常温后即可进行接种。
(3)接种
接种工作在灭菌后的接种室或接种箱内进行。接种前,接种工具及原种瓶(袋)需进行表面消毒,可选用3%来苏儿或0.2%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擦洗;接种室则需要用气雾消毒剂3~4g/m3进行熏蒸杀菌,并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杀菌;接种人员进人接种室准备进行接种时,应保持工作服干净整洁,并用75%酒精消毒双手。接种时,于无菌条件下将适龄菌种接人料袋(一般两头接种),然后扎紧袋口,接种量为3%~5%。
(4)菌丝培养
接种后,将菌袋单排堆叠排放于培养室内,温度高时散堆存放、温度低时堆放6-8层,注意通风避光。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20~24℃、空气相对湿度65%-70%。一般培养期20-35d。
(5)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进行出菇管理,将菌袋单行摆放5~10层,垛行间留60cm过道。培养初期,保持温度低于20℃,并保持较大温差;原基形成后,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子实体形成初期,以少量多次的空间喷雾加湿为主、维持空气湿度在90%左右;菌盖长到1~2cm后,远距离直接向菇体喷水。原基形成初期,小通风;随菇体长大,加大通风量,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min。同时,出菇期间还应给予适当的散射光。
(5)采收
当平菇子实体菌盖平展、边缘尚未完全展开时,进行采收。采收前3~4h喷水1次,使菌盖保持新鲜、干净。
(7)转潮管理
先用镊子、小刀等去净菇柄菇根,剔除残菇、死菇和烂菇;然后培养室内停水1-2d,控制温度20~24℃、相对湿度在80%左右;对于失水较多的菌袋进行补水,并视情况补充营养水,10-12d后出现第2潮菇蕾。般可采收3~4潮菇。
2.香菇生产技术
(1)培养料配制
配方一:稻麦秸屑43%+麸皮15%+木屑10%+砻糠30%+糠1%+石膏2%;
配方二:稻麦秸屑59%+稻(麦)秸杆(3cm长)段23%+麸皮15.4%+石膏2%+糖1%;
配方三:稻(麦)秸屑53%+砻糠20%+麸皮15%+木屑10%+糖1%+石膏2%;
配方四:麦稻秸屑(各半)53%+砻糠20%+麸皮15%+木屑10%+糖1%+石膏2%。每袋收鲜菇136.67克(头二批)。
(2)装袋灭菌
选用长50-55cm、宽15-24cm厚0.004-0.006cm的低压聚乙烯筒袋或聚丙烯筒袋进行拌料装袋,立式装人方形灭菌筐或专用灭菌层架推车中。用高压蒸汽灭菌柜灭菌,在121℃0.11MPa条件下保持2h;或用常压简易蒸锅100℃条件下灭菌12h。当料温降到60℃以下时出锅。
(3)接种
料温降至28℃以下时准备接种。接种前对环境、菌袋、器具、接种人员进行消毒。采用两头接种或五穴接种法,接种量为3%-5%,接种后用方形胶粘纸封好孔口。
(4)菌丝培养
当气温高于22℃时,将菌袋码成“井”字形,每层3袋,共码8层菌袋,袋与袋之间留空隙;当气温低于20℃时,将菌袋横积重叠堆码。培养温度控制在20-24℃,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5%-70%,在黑暗条件下养菌。前期每天通风1次,中期每天通风2次,后期每天通风2-3次,每次通风20-30min。菌丝生长至4-5cm长时,在接种孔旁菌丝生长部位于袋上打1个孔,菌丝长满袋后,对菌袋进行微刺孔。
(5)脱袋转色
在培养室发菌40-45d,当菌丝走透以后,逐渐增强透光性,时间15-20d,当隆起的菌蕾占全袋面积的50%左右时进行脱袋。脱袋后,整齐倾斜式站立排放于预先铺有薄膜的床面上,菌棒间距3cm左右。一边脱袋,一边用薄膜盖紧,脱袋后3-5d不掀动薄膜。当表面菌丝开始浓白、有一层刚布满培养料的菌膜时,增加掀开薄膜的次数,促进转色。转色阶段,温度控制在20℃左右,空气湿度控制在85%-90%。
(6)出菇管理
一是诱导出菇管理。控制门窗的开闭时间和次数,加大昼夜温差或人工加温产生变温,保持棚室内昼夜温差10℃以上,白天20℃左右,夜晚6-10℃,连续3-5d,刺激菇蕾发生。二是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高温型品种昼夜温差控制在18-25℃,中温型品种昼夜温差控制在10-22℃,低温型品种昼夜温差控制在5~18℃。棚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晴天、温度高、干燥、菇体大时每天喷水2-3次,同时通风换气;阴雨天菇体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每采收完茬后,停止喷水,并加大通风量,使菌体休养7-8d;之后用专用注水器对失水干燥变轻的菌棒进行补水诱导出菇,注水后1~2d内加大通风量,同时进行温差刺激。采收6-7茬菇后、菌棒内出现较多的空隙时,采取浸泡的方法补水。气温偏高时,早晚通风换气1次,每次30min左右;气温偏低时,在晴天中午通风,每次20min左右。
(7)采收
在子实体长到七八成熟菌盖尚未完全展开、边缘稍内卷、菌褶已全部伸直时进行采收,采大留小。
(8)常见杂菌和害虫防治
一是杂菌防治。接种室、发菌室要干净、干燥,使用前房间要消毒,并保证培养室周围环境卫生;保证培养基灭菌彻底,接种时消毒接种用具;发现霉菌感染后,及时清除出室。二是虫害防治。确保菇房卫生;菇房门、窗安装60目纱门、纱窗;发现害虫,用杀虫剂喷杀。
(二)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蔬菜科。
联系人:
五、秸秆肥料化利用
指通过控制条件,采用技术手段,将秸秆腐烂和分解,最终转化为肥料的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翻埋还田、秸秆混埋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堆沤还田以及生产商品肥等方式。
(一)秸秆堆肥
秸秆堆肥主要是就近处理堆放在田头、路边、沟坎等处的秸秆。通过高温堆肥后,具有养分全、肥效好、无害化等优点。秸秆堆肥不需要特别设备、技术简单成熟、方式简便易行,可以因地就近推广应用。
1.技术要点
(1)选择场地。选择距水源较近,运输方便的地方。堆肥体积大小视场地和材料多少而定。如果选择平地,要在四周垒出30厘米高的土埂,以防跑水。
(2)处理秸秆。一般分3层堆积,一、二层各厚60厘米,第三层厚40厘米。层与层之间和第三层上均匀地撒上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秸秆腐熟剂和尿素的混合物的用量比自下而上为4:4:2。堆宽一般要求为1.6~2米,堆高1.0~1.6米,长度以材料多少和场地大小而定,堆好后用泥(或薄膜)封严。20~25天即可腐烂使用,而且质量好,有效养分含量高。
(3)用料及配比。按1吨秸秆配2公斤秸秆腐熟剂、再配施5公斤尿素(或200~300公斤腐熟的人粪尿),以满足微生物发酵所需的氮素,合理调整碳氮比。
(4)调节水分。堆制前将秸秆用水浸透,干秸秆与水的比例一般为1:1.8,使秸秆的含水量达到60%~70%,一般以手握材料有液滴出为宜,这是堆肥成败的关键。
(5)泥巴封堆。用泥封堆3厘米左右,堆体逐渐下陷,当堆内温度慢慢下降时,进行翻堆,把边缘腐熟不好的材料与内部的材料混合均匀,重新堆起,保持含水量,然后重新用泥封好,待达到半腐熟时压紧密封待用。
2.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站。
联系人:
(二)秸秆机械化还田
1.总体要求
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将收获后的主要农作物秸秆全部粉碎并均匀抛撒在地表,再根据下茬作物种植的要求应用秸秆还田机械进行埋茬,然后进行播种;或应用免耕播种机在未耕地上直接进行贴茬播种,秸秆覆盖地表。秸秆还田后通过增施一定量氮肥促使秸秆腐解,避免秸秆腐解与作物争氮。实施旱田翻压秸秆还田的要配套实施适度镇压措施,实施水田秸秆还田的要在水稻栽插前使田水自然落干,以利于有害气体排放。各地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技术方案。
2.工艺路线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工艺及装备不仅与农作物种类有关,而且与种植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我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按种植制度可分为麦玉(豆)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麦稻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稻油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3种类型。
3.技术要点
麦玉(豆)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覆盖还田
①使用稻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留茬高度不高于15厘米,但下茬为贴茬免耕播种玉米的,可适当提高割茬。
②使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的秸秆切碎装置或与联合收割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在收获小麦的同时粉碎秸秆,或在小麦机收后使用轮式拖拉机配套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小麦秸秆粉(切)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同时铺撒均匀。
(2)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
①玉米成熟后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并粉碎玉米秸秆。采用人工摘穗的,在摘穗后趁秸秆青绿(最适宜含水量30%以上)时,及时使用拖拉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切碎秸秆。切碎后秸秆长度不大于10厘米;留茬不高于8厘米,防止漏切。
②秸秆切碎后进行补施氮肥,按照每100公斤秸秆基肥增施1公斤尿素的比例增施氮肥,将增施的氮肥与基肥一起均匀抛撒于秸秆粉碎后的田间。
③灭茬后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铧式犁深耕翻埋秸秆,耕深不小于18厘米,也可使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旋耕,使秸秆与土层混合,耕后耙透、镇实、整平。通过耕翻、压盖,消除因秸秆造成的土壤架空,为播种创造条件。
④铧式犁深耕翻埋秸秆并耙透、镇实、整平后,用带圆盘开沟器的小麦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小于5厘米;旋耕埋茬后也可使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播种,播种后要镇压紧实。
⑤种籽破碎率不大于0.5%。田间无漏播、地头无重播,断条率不大于5%。
(3)大豆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
在大豆联合收获作业时,同时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撒,用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械播种小麦。
麦稻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使用带秸秆切碎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小麦的同时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在田面。割茬高度以不影响耕整地质量为宜,一般低于15厘米,秸秆切碎后的长度不大于10厘米。
②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以每100公斤秸秆基肥增施尿素1公斤,并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在机具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秸秆残体上,并根据适用基追肥比及增氮量施用基肥。
③实施水耕水整的,应先上水泡田24小时以上(软化土壤和秸秆,以利作业),上水深度以3-5厘米为宜;实施旱耕水整的,在秸秆旋埋作业完成后立即上水浸泡秸秆,并实施平整作业。
④耕深控制不小于15厘米,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要适当加深。
⑤机具在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一般作业两遍,第一遍宜慢,第二遍速度可稍快。两遍作业应纵横向交叉进行。
⑥水稻移栽前,使田水自然落干以利通气增氧,排除毒素。
⑦作业质量,耕深稳定系数≥85%;碎土系数≥92%;埋草覆盖率≥95%。水整后大田地表应平整,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
(2)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的机具要求、农艺要求、作业质量与小麦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技术要点相同。
②对秸秆量大的可采取犁耕翻埋,再进行旋耕整地作业。犁耕深度不小于20厘米。
③水稻秸秆还田后,宜使用适应秸秆还田要求的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后实施镇压,提高土壤紧实度,防止因秸秆还田使土层架空造成失墒。
稻油两熟制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
(1)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水稻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技术规范和实施要点可参考麦稻两熟制中的水稻秸秆还田。
(2)油菜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
①在油菜联合收获作业时,同时完成秸秆切碎、均匀抛撒。
②实施水耕水整的,应先上水泡田24小时以上(软化土壤和秸秆,以利作业);实施旱耕水整的,在秸秆旋埋作业完成后立即上水浸泡秸秆,并实施平整作业。
③耕深控制应不小于15厘米,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深。
④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次数。
⑤土壤适当沉实,水稻移栽前保持薄层水,以利于机插。
⑥进行秸秆还田作业前,田块增施基氮肥,每亩增施5公斤尿素或15公斤碳铵,调节碳氮比,促进腐烂。
⑦实施油菜秸秆还田作业后至水稻移栽前,田面保持一定水层浸泡秸秆4-10天(季节允许可适当延长),使田面水层自然落干或保持1-2厘米水层,利于有害气体释放。
⑧水稻移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栽后2-7天间歇薄水灌溉,适当晾田,促进扎根立苗。
免(少)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就是在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的地块上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作业。少耕播种就是指在未耕地上进行必要的地表作业,如:耙地、浅松、浅旋耕等,再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免少耕播种技术主要有:带状旋耕播种、带状粉碎播种、免耕直播等方式。带状旋耕播种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耕,创造疏松的种床和保证开沟器顺利通过,搅动土壤不超过行宽的三分之一,适宜大行距作物。带状粉碎播种只粉碎播种带上的秸秆茬并推向两侧,保证开沟器不被秸秆堵塞,顺利完成开沟播种,相对带状旋耕播种土壤扰动小、动力消耗少。免耕直播是在有作物残留物覆盖的未搅动土壤上,直接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作业,这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搅动小,功率消耗少,适合多种土壤和作物,但目前这种方式不适合在作物秸秆覆盖量大、根茬粗大以及土壤质地粘重和土壤过湿环境中应用。
(1)玉米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合理确定亩播种量,确保亩株数。半精密播种单双籽率≥90%。
②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厘米。
③施肥深度:一般为8-10厘米(种肥分施),即在种子下方4-5厘米。
(2)小麦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根据当地农艺要求合理确定亩播种量。
②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在2-4厘米,落籽均匀,覆盖严密。
(3)大豆免(少)耕播种作业
①播种量:种植密度遵循播种“早宜稀,晚宜密”和土壤“肥宜稀,瘦宜密”的原则。
②播种深度:播深4-5厘米,干旱年和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宜深些,涝年宜浅些。覆土一致,播后及时镇压。
(4)注意事项
①满足免耕要求的土质应为沙土或壤土,要有足够的秸秆覆盖量且腐烂较快。
②收获后秸秆覆盖要相对均匀,地表平整,以便机器作业。
③尽量做到精密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根据种子发芽率和特性确定亩播量、播种深度、施肥深度、行距与株距(玉米、大豆)。
④注重播种行内的土壤加工质量,以保证在各种残茬和秸秆覆盖的土地上,为种子入土清理出一条无堵塞的通道。
⑤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机器能将种子稳定准确地排放在种沟里,并进行覆土镇压,保证种子被湿土包住,提高种子发芽率。
⑥选择优良品种。对选择的品种要进行精选处理。播前还应对所有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处理。
⑦选择性能优良的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除有播种机的功能外,还需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种、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等能力。
4.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机站。
联系人:
六、农作物秸秆监测点
1、目标任务。在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连片地点建立农作物秸秆监测点,对本区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废弃浪费情况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监测,建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台账,及时摸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为科学有序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可靠技术数据。
2.站点管理及具体工作
①开展农作物秸秆废弃监测,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量统计工作。监测点根据区域规划设在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或大户生产区内,由主体或大户负责日常管护,定期开展本区域的农作物秸秆监测工作,摸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还田状况,按月填报监测点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表并收集整理相关数据。
②实施步骤。夏收、秋收期间,及时组织各监测点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废弃监测相关工作。按月填报秸秆综合利用量表,在技术上保障和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科学有效开展。年底,整理相关数据,完成台账建设,总结全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监测工作成效。
3.技术支撑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机站。
联系人:
为切实加强全县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种子行为,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营造打好种业翻身仗实现种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根据《省20xx年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依法规范高效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工作,重点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侵权、制售假劣、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使种业生产经营主体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种业市场环境更加有利促进现代种业加快创新发展。
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监管责任,健全监管队伍。开展县域内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检查,对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包装、标签等进行现场检查,对辖区种子经营门店抽查覆盖率达到80%以上,被抽查门店经营的品种抽样覆盖率达到30%以上。被检查企业经营档案、包装、标签整改合格率100%,零售主体经营活动备案率100%。按时办结上级农业农村部门转办督办的信访举报等案件并及时反馈。建立并公布种子生产经营主体许可、备案清单。加强种子案件查处,对结案案件公开曝光。
二、工作任务
(一)开展春季种子市场执法检查专项行动。抓住春季种子市场销售关键时段,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拉网式”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一是查主体,严查“四种”经营主体是否合法,是否依法备案登记后经营种子;二是查标签,严查种子标签是否标注规范,重点检查使用说明、二维码等内容制作规范和可追溯是否做到;三是查审定和登记。检查主要农作物种子是否存在未审先推、越区种植、已撤销审定的品种违法推广销售等;检查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是否未经登记而广告、推广,是否未经登记而以登记品种的名义销售等。四是查备案,严查经营门店备案信息是否完整真实,是否存在经营的种子未备案等行为;五是查质量,随机抽取市场上种子样品,开展常规指标检测,玉米种子转基因成分检测,结合实际适时对玉米、水稻种子开展品种真实性检测;六是查档案,严查经营门店是否建立、保存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或台账,是否开具种子销售凭证;七是查网络平台,联合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监控利用网络平台(如微信、抖音、火山、快手)途径进行违法销售种子行为。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劣、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阻止违法种子脱离监管销售。
(二)开展制繁种基地专项检查行动。在种子基地播种前后一个月内,对县域内种子企业的制种情况和落实基地情况进行排查,全面准确掌握种子生产者名称、品种名称、生产地点、生产面积等信息。严厉打击制繁种基地无证生产、违规生产、套牌侵权、生产非法转基因种子等违法行为。
(三)开展种子入库和加工环节监管行动。在秋冬季种子入库的关键时期,对县域内已领取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开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生产经营资质、品种审定及授权情况、生产经营档案、种子来源及去向、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全面排查无标识标签的“白包”种子,抽取样品进行品种真实性、种子质量指标和转基因成分检测,严把种子入出库关。
(四)开展非法转基因种子查处专项行动。按照“属地管理、检打联动、部门协同、标本兼治”原则,把非法转基因种子监管贯穿到种子监管的全过程和各项行动中,抓住关键环节,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一是强化制繁种生产环节监管,对备案制种田块实行全覆盖检查,开展转基因成分检测,严防非法转基因种子制种生产;二是强化流通环节监管,对县域内种子企业、经营门店经营的种子开展转基因成分抽检,加大抽检力度,严查转基因种子非法销售,设置转基因种子检测点,利用转基因试纸条快速检测手段,为农民提供检测服务;三是深入村屯开展入户倒查。结合实际开展以玉米种子为重点的转基因成分抽样检测,发现问题玉米种子,要固定证据,追溯源头,严查非法生产经营主体。四是加大明察暗访检查力度,突出重点地区和关键时段,采取明察暗访查找线索。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对举报的问题和线索,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五)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提高案件办结率。加强侵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和非法转基因种子案件查处工作,以杂交玉米、水稻作物为重点,查处一批恶意侵权、非法转基因等种子案件。严格执行案件调查处理程序,认真对待执法检查发现的、群众投诉和信访举报的案件线索,符合立案条件的要依法立案调查处理,涉及外地或外省的案源,要按规定程序报告或移送;对经营和使用环节发现的假劣种子线索,要深挖源头,摸清假劣种子生产经营链条,实施溯源打击。对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要商请当地公安机关提前介入,从物流信息、资金往来和账户凭证等方面固定证据。对涉嫌犯罪的假劣种子案件,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依法为公安机关调大种子案件等提供质量检验、田间鉴定等技术支持。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将种子监管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部署,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抓好种业监管工作。
(二)压实主体责任。把种子监管工作纳入本部门的重点工作,高度重视案件查处工作,认真核查,依法处理,按时办结,及时反馈核查情况。
(三)严格规范执法。按照《种子法》《农业行政执法程序规定》等法规要求,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完善我县“双随机,一公开”的“一单两库”制度,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对检查发现无需检测即可定性的违法事实,要立即查处;对检测后发现的问题,按程序尽快查处。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落实监管线索督办、约谈问责制度,严肃追究不作为、不监管、相互推诿人员的责任。
(四)加大宣传警示。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要求,抓住送科技、送法规、送放心农资等下乡进村活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传单等形式,广泛开展《种子法》等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和用种农户的法律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及时曝光查获的大案要案,对违法分子形成震慑,营造良好种业发展氛围。
(五)加强信息报送。制定20xx年种子市场监管方案并在县农业农村局官网公开,案件查处信息实行月报告制度,重大案件信息随时报送省厅种业管理处,及时上报年度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总结和种业典型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xx〕56号)精神,确保三年内全面完成全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按照全国、省及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面完成涉农镇街的普查与征集,摸清各地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种、种植年代久远的育成品种、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以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时空分布状况,分析演变趋势,为实现有效保护与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抢救性收集珍贵、稀有、濒危、特有种质资源;在完成国家普查任务的同时,对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收集,按照对其他作物的要求,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各种种质资源征集达40份以上。分年度实现以下目标:
20xx年,全面完成13涉农镇街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任务。全区征集资源40份以上并送交省普查办入库(圃)妥善保存。
20xx年,配合省农科院完成新增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
20xx年,全面完成我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配合省级完成我区征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普查、征集、收集种质资源及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配合编辑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志。
二、重点任务
(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征集。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涉农镇街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基本查清各类农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以及重要农作物的野生近缘植物种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完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全区征集当地古老、珍稀农作物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40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征集表》。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编目保存。对征集和收集的种质资源送省农科院进行繁殖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特性的鉴定评价,并提交国家、省作物种质库(圃)保存。
(三)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对辖区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收集,按照对其他作物要求,做到应收尽收。填写《省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普查表》《省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征集表》。
三、实施期限与范围
(一)实施期限。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
(二)实施范围。田横镇、金口镇、段泊岚镇、移风店镇、通济街道、大信街道、温泉街道、北安街道、龙山街道、鳌山卫街道、灵山街道、蓝村街道、度假区等13处涉农镇街实施。
四、进度安排
20xx年,全面完成普查与征集任务;20xx年,配合省农科院完成新增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入库(圃)保存;20xx年,全面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具体安排如下:
(一)20xx年:在20xx年普查的基础上,进行再发动、再培训、再征集,全面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与征集。对上年度已收集的种质资源送省农科院进行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向省普查办推荐20xx年省优异种质资源名单。
(二)20xx年:配合省普查办全面完成送交的种质资源的繁殖和鉴定评价,经过整理、整合并结合农民认知进行编目,入库(圃)妥善保存。加强种质资源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古老地方品种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种质资源意识。迎接省普查办考核。
(三)20xx年:全面完成我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各项任务。完成省、市考核验收。配合省普查办完成我区征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入库(圃)妥善保存,相关信息纳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编写市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对镇街遗传资源普查工作进行验收考核和表彰。
五、任务分工
(一)区农业农村局。成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门机构,负责方案制定并组织实施;组织普查征集人员培训;审核各镇街提交的普查信息,指导完成全区农作物、中药材、食用菌等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目标任务;加强与市农业农村局、省农科院的对接信息和数据提报等。具体工作由区农技站承担。区蔬菜站配合开展蔬菜、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普查工作;区果茶站配合开展果树、茶叶种质资源的普查工作。
(二)镇街农业服务中心。配合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本辖区农作物、食用菌、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收集和征集;按要求配合征集当地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和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做到应查尽查、应收尽收。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和技术工作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分配、工作督查等。技术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咨询、汇总普查资料、实施项目评价等。各涉农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细化工作方案,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信息提报等工作。
(二)优化普查队伍。抽调农技、蔬菜、果茶、环能等科站技术骨干组成专门普查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技术合作,委托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团队给予专业技术指导。组织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普查水平,保障本辖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等形式积极宣传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成果,提升全社会参与保护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意识,确保此次普查与收集行动取得实效,推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配合完成省、市中期检查、年终总结等各项工作。
为提升我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组织推荐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函》(农机科〔20xx〕6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创建标准,结合我县实际,确定水稻为我县主要农作物种类,到20xx年9月,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水稻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到60%以上、谷物产地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40%以上、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配备科学合理的农机装备,满足我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需求。强化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覆盖。总结形成清晰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各项指标均达到创建标准,圆满完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任务。
二、主攻方向及发展途径
以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方向,主攻机耕、工厂化育秧、机插秧、高效植保、机收、机械化烘干、机械化秸秆还田等生产环节机械化。
发展途径:积极推广叠盘暗出苗技术,提高工厂化育秧能力;积极推广履带式旋耕机、履带式拖拉机,提升机械化耕整精细化程度;积极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模式,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提高施肥、植保高效化、精准化水平;推进自动化粮食烘干中心建设,扩大烘干服务覆盖面积,更大程度体现节本增效。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农业设施装备推广应用。重点实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围绕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围绕补齐粮油全程机械化短板弱项,重点推广机械化栽植、保护性耕作、机收减损等先进技术和丘陵山区粮油产业适用装备。全面扩大主要农作物产业链各环节农业设施装备推广应用,带动农业设施装备整体水平提升。积极开展新产品示范推广,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和试验示范,逐步普及应用先进适用农业设施装备。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机装备更新和升级换代,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工商资本、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运营,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机械化+数字化”等服务新模式,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区域化、专业化、“一站式”方向发展,合理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布、规范经营,充分满足我县农机作业、维修保养等需求。
(三)进一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依托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指导组,建立健全农机农艺协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根据我县水稻品种、农作习惯、气候条件、区域特性等,制定科学合理、具有特色的机械化作业规范。同时根据机械作业需要,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和种植模式,逐步形成良机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
(四)推进宜机化提升改造。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集中、平整,改善农机作业条件,支持机耕生产道路建设和维护,注重农机下田坡道设计与建设确保田间道路畅通,实现农业运输和农机下田有保障。
(五)加强农机技术培训。依托省、市农机培训中心、院校、企业等资源,以培训会、现场会、观摩会等形式为从业人员和农机管理人员提供相关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培训、农机维修和农机作业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六)切实保障农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建设,加大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报废淘汰老旧、安全性能差农业机械,坚决堵塞安全漏洞,严格防范农机事故发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二)加强政策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围绕农机新产品购置和引进示范、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综合服务平台、平安农机等重点,统筹财政资金,加大工程项目投入,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稳定镇街、联盟农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开展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指导服务能力。
(四)加强宣传培训。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宣传先进典型及经验做法,适时组织工作交流和现场演示推进活动,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参与示范创建,营造各方面共同关注、支持创建的良好氛围。
一、总体思路
根据财农指〔20xx〕106号及种站〔20xx〕4号文件精神,我站20xx年将继续承担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及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示范两个项目。20xx我站的示范工作将紧紧围绕建设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高档优质稻品种为重点,推进优质稻品种产业化开发,提高优质稻产业整体效益,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任务
因地制宜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在我市7个乡镇(街道),建立15个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示范面积3100亩。至少召开现场观摩会一场,人数80人,举办技术培训班2场,人数100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5﹪以上,农作物品种优质专用率86.5﹪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责任
为了确保20xx年省农作物高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项目及杂交水稻中稻新品种生产试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冯开青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种子站的陈振良副局长担任,具体人员由财务科负责人及相关站所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检查及监督等工作。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组长由种子站站长黄世勇担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组织测产验收、现场观摩及材料的上报等工作,成员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站所人员及项目实施乡镇的农技站人员组成,具体成员见相关文件。
(二)因地制宜选择品种,做好品种布局
优质各项目示范点要以高档优质稻新品种为重点,根据本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因地制宜的选择示范品种。在北面乡镇山垄田较多,气温相对较低,适宜发展优质米产业,在试验品种的设计上重点安排大米品质好的品种。南面乡镇土壤相对肥沃,重点安排高产品种进行试验。
(三)结合农业“五新技术”,做到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
积极同土肥站、植保站、农技站、农机站等相关站所配合,重点示范推广机播、机插、机收栽培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同时同土肥站配合,推广有机肥项目,增施有机肥达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同植保站绿色防控项目相结合,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及安装性诱捕器,减少农药的使用。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有机配套,做到良种良法的有机相结合,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
(四)合理安排项目示范点,加快优质新品种的推广
重点与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及种子企业合作开展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20xx年,在我市7个乡镇(街道)建立15个优质稻新品种示范片,示范面积3100亩,每个示范点试验品种最少5个、示范品种1个。通过抓好展示示范片项目,做到抓重点促面上,抓示范促推广,促进高档优质稻新品种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五)组织宣传培训,促进技术到位
一要在春耕季节通过有线电视、乡村广播、黑板报以及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高档优质稻新品种,使良种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引导农户因地制宜选用种植优质稻新品种。二要在各展示示范点田头醒目处统一制定了固定标志牌,注明相关的内容和指标,进行标牌明示。三要在关键时期组织召开优质稻新品种现场考察观摩会,组织当地农技员、种粮大户等对展示示范的优质稻新品种进行现场观摩。四要加强培训与指导,做好以优质稻新品种为主导的农业“五新”技术综合应用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到位率,每年至少开展一场技术培训班和一场现场考察观摩会,加速全市优质稻的推广。
(六)合理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20xx年,优质稻推广项目资金45万元,杂交水稻中稻生产试验项目经费5万元,合计50万元。共安排了15个项目示范点,面积一共3100亩,每个项目点具体实施内容及补助资金见任务分解表。组织召开培训会及现场会的,人数达30人以上,每场补助资金0.5万元。剩余资金用于示范牌的制作、现场观摩及培训等相关项目开支。各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合理开支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可用于优质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片点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等农用物资补贴,现场考察与技术培训等以及与优质稻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有关的其它支出费用。
(七)开展检查验收,确保顺利实施
项目实施全过程要留痕,如育秧、机播、机插、机割、现场观摩、测产验收等重要环节,每个重要环节都要拍照片。各项目点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品种的特征、特性进行详细的记载,最后要认真做好项目的现场验收与技术工作总结。
为推动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精准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政策宣传质效,我区依托商务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开展惠企政策宣传工作,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持续释放政策效能,更好地服务楼宇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依托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有效联结商务楼宇企业,搭建宣传平台,组建宣传队伍,利用“入企走访”“政策云课堂”等形式,开展惠企政策宣传,实现政策“应知尽知、应纳尽纳、应享尽享”,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推进商务楼宇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二、工作原则
1.就近就地原则。依托商务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坚持“一对一”“面对面”“零距离”,“楼小二”服务团队深入企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就近宣传,就地办理。
2.政策直达原则。全面梳理人社领域惠企政策,依托政策宣传团队,贯通政策宣传、政策落实上下双向互联互通渠道,按照行业性、区域性,向企业宣传政策、推介政策,让政策第一时间直达企业,提升企业对政策的实操运用,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享受政策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3.企业主导原则。突出企业主导地位,重引导而不包办、重服务而不干预,指导帮助企业了解人社政策,根据自身实际申领享受惠企政策,促进企业“开源”,享受各类补贴以及社保减缓政策,保证企业“节流”,消除矛盾隐患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与费用支出。
4.动态宣传原则。坚持需求导向,“楼小二”服务团队与企业保持常态化沟通联系,动态掌握企业状况和政策需求,动态更新政策宣传内容,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让一项项惠企政策转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真真正正把政策红利装进企业口袋。
三、宣传内容
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方面,全面梳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惠企政策,分门别类列出政策清单,精准宣传推介。
(一)就业创业政策。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和岗位补贴、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社保和岗位补贴、企业职工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意外伤害保险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
(二)社会保险政策。主要包括社保费率阶段性降低、社保费欠费企业缓缴滞纳金、社保费补缴、破产企业无法清偿的社会保险费欠费核销等。
(三)人才人事政策。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引进青年人才补贴、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补贴、企业与各类院校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补助、新获批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经费资助等。
(四)劳动关系政策。主要包括劳动用工备案、劳动法律风险防控、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宣讲等。
四、工作内容
(一)设立楼宇政策宣传站点。依托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设立楼宇“政策宣传工作站”,以点带面进行宣传辐射。在辖区所有成熟商务楼宇中建立楼宇“政策宣传工作站”,借助楼宇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发挥劳动关系服务专员、“楼小二”服务团队力量,全面摸清楼宇企业具体情况和政策需求,针对性开展人社惠企政策宣传工作。在政策宣传、政策落实过程中,培育一批楼宇企业“政策宣传示范点”,打造一批楼宇“政策落实样板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政策落实,提高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7月底前完成,同步推进)
(二)组建楼宇政策宣传队伍。
1.组建“楼宇服务协作体”。整合楼宇内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物业服务等多方服务力量,探索成立“楼宇服务协作体”,属于楼宇服务自治组织,通过多方协作,汇集服务资源,共同为楼宇企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服务,实现楼宇共建共治共享,优化楼宇营商环境。“楼宇服务协作体”成员单位通过选派人员参加“楼小二”服务团队、组织政策宣传活动、部门协同政策落实等,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强化多方联动,形成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工作强大合力。(12月底前完成)
2.成立楼宇政策宣传队伍。组建以人社业务专家团队、“楼小二”服务团队、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为主体的楼宇惠企政策宣传队伍。人社业务专家团队由人社局业务科室骨干力量组成,熟知政策,负责对政策的专业化解读。“楼小二”服务团队由劳动关系服务专员、党群组织成员、“楼宇服务协作体”成员单位人员、志愿者等人员组成,承接政策宣传任务,反馈企业政策需求,成为政策上传下达的枢纽。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由企业内部推选,一般为企业人事、劳资人员,熟知企业业务,负责把政策在企业内部落实推进。三支服务团队层层衔接,解读、宣传、落实逐步推进,楼宇与物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楼宇对进驻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也随之提升。(7月底前完成)
3.加强宣传队伍管理。通过人社业务专家、“楼小二”、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对政策的层层解读、宣传,在实践中提升宣传队伍业务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并结合人社系统“练兵比武”对宣传队伍“以赛促训”。对于业务能力不达标的宣传人员,要求成员单位另选他人充实队伍,动态补充宣传力量。(7月底前完成)
(三)梳理楼宇人社惠企政策。区人社局和各相关部门按照突出重点,便于理解的原则认真梳理近年来已出台的惠企政策措施,形成惠企政策汇编,指导帮助企业将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不完善的政策要抓紧修改完善,积极研究出台新的惠企政策。(7月中旬完成,动态更新)
(四)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活动。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定位楼宇中小微企业集聚的特点,聚焦不同类型企业政策需求差异,按照就近就地原则,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介落实各项惠企政策。
1.“小二上门”政策宣传。将“两送一问”活动拓展延伸至商务楼宇中小微企业,“楼小二”服务团队全面走访对接楼宇企业,摸清企业具体情况和政策需求。(7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2.“政策17学”。每月17号定期举办“政策一起学”大讲堂,邀请人社业务专家团队,开展政策“云课堂”“微课堂”“恳谈会”等活动,通过政策解读、政策咨询、案例分析、政策落实对接等形式,讲解就业创业、劳动用工、社会保险、人才引进、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帮助企业吃透政策、弄懂经办流程,让政策宣传工作走深走实。(8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3.举办政策宣传主题活动。
(1)每周举办1期“政策云课堂”,利用企业钉钉群,在线解读政策、答疑释惑;
(2)以组团的形式,每周组织1-2个楼宇宣传小组,邀请政策需求相近的企业,举办1次政策“微课堂”,集中讲解政策、业务经办流程、办理所需材料等事项;
(3)每月举办1-2次企业“联谊会”,让企业之间分享交流政策落实的过程;
(4)每月举办1次“议事会”,商讨政策落实过程中难题,拿出对策建议;
(5)开设“会客厅”,每月举办1-2次会客活动,畅谈政策宣传、政策落实“双线”服务中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做法,在楼宇中全面推广。
(以上事项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五)推进政策落实。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重点在推进政策落实,各宣传站点立足楼宇实际,依托“楼小二”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推进政策落实,积极践行人社为民、人社惠民服务理念。
1.“楼小二”帮办代办。建立“综合信息、统一派单、限期落实、专人回复”的“楼小二”帮办代办机制,“楼小二”穿梭楼宇、走访企业,记录整合企业需求,明确专人对接,限期处理答复,并为楼宇企业提供帮办、代办、协办“三办”服务和预约服务,在楼宇申领政策过程中全程“陪跑”,主动靠前服务,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双向传递企业需求和社会关切,擦亮“楼小二”服务的“品牌”。(7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2.建立“红黄蓝”三色清单。建立政策宣传“红黄蓝”三色清单,每个企业都有一份政策清单,“楼小二”携带政策清单上门走访,将企业不知晓的政策标红,企业知晓但未享受到的政策标黄,企业知晓且已在企业落实的政策标蓝,形成“红黄蓝”三色清单,并依据三色清单推进后续工作。大力推进红色政策宣传,对黄色政策实行组团办理,蓝色政策反馈落实情况。三色清单动态管理,推进红色政策变黄,黄色政策变蓝,不断推进企业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3.政策落“10”日。固定每月10号为“政策落实日”,“楼小二”梳理企业政策需求,集合有共同政策需求的企业,将业务办理窗口前移至楼宇政策宣传站,每月10号开通政策快办专办通道,开展企业政策“组团享”、企业政策“打包领”活动,切实帮助企业享受政策,用政策落实检验政策宣传的效果。(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六)建立长效机制。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立足实际,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细化、量化推进措施,让政策宣传落地、落细、落实。
1.建立企业政策“组团享”机制。针对商务楼宇中小微企业集聚的特点,探索推行企业政策“组团享”,对多个企业同类型政策需求,实行组团申领,解决一个,惠及一群,既加强企业间联系,又极大提升政策落地效率,充分释放政策红利。(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2.建立企业政策“打包领”机制。对一个企业的多种政策需求,实行打包办理,一步到位。在政策宣传站点或是“楼小二”送政策进企的活动中,“楼小二”在回应企业政策需求的同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推荐相关政策,一次告知,方便办事,推行企业政策“打包领”,让企业真正知晓政策、用足政策,用好政策助力企业发展。(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3.建立“点对点”政策宣传机制。建立“楼小二”服务专员—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直联”模式,保持常态化联系,让企业享受“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实现政策直达企业。同时,指导企业梳理应享政策清单,帮助企业申领享受政策,实现政策直享。依托服务专员和楼宇企业服务台账,对新入驻企业做到必知、必访、必谈。(7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4.建立“红黄蓝”三色清单评价反馈机制。发挥“红黄蓝”三色清单在政策宣传、落实全过程中的指引、评价、反馈作用,依托清单持续提升政策知晓率、落实率,让政策宣传落实工作有进度可查、有结果可考。及时汇总、研判分析楼宇内企业和职工的诉求,定期调整清单内容,动态满足楼宇需求。(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七)完善督导考核。加强对楼宇政策宣传的督导考核,各商务楼宇为政策宣传责任单位,“楼小二”为宣传责任人,负责提升楼宇企业政策知晓率,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商务楼宇属地镇街人社所履行政策宣传监督责任,同时建立完善由楼宇企业、工会、群团等广泛参与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增强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公信力。
1.依托“红黄蓝”三色清单进行考核。每季度对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情况考核一次,以楼宇企业政策知晓率、落实率以及企业满意度(以下简称“两率一度”)为考核内容,以“楼小二”为考核对象,以“红黄蓝”三色清单为考核手段,考查楼宇企业三色清单内的红色政策(未知晓、未落实政策)、黄色政策(已知晓未落实政策)、蓝色政策(已知晓、已落实政策)占比情况,并通过随机抽查企业来验证“红黄蓝”三色清单真实性,同时综合企业满意度情况进行整体考核。(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2.评选“政策宣传示范企业”。对楼宇“两率一度”较高的企业,可参与评选“政策宣传示范企业”。其他企业可到“示范企业”现场参观学习政策宣传、政策落实的经验做法。通过“示范企业”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推动楼宇“两率一度”的全面提高。(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3.评选“金牌楼小二”“金牌协调员”。对“两率一度”达标的楼宇,评选3-5名“金牌楼小二”;对“两率一度”较高的企业,在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员中,评选一批“金牌协调员”。(12月底前完成,长期坚持)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区商务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全区楼宇惠企政策宣传的工作指导。试点镇(街道)要成立楼宇政策宣传试点工作专班,全力抓好试点工作;试点镇(街道)人社服务站要做好业务指导工作,帮助楼宇具体抓好试点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考核验收、经验推广等工作。各相关部门、单位、镇街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完善制度,规范推进。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工作是楼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要制定楼宇惠企政策宣传计划,明确宣传重点,建立楼宇惠企政策宣传队伍管理制度,形成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工作规范,将政策宣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营造良好的楼宇营商环境。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试点工作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推选一批在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先进楼宇、先进个人,推广先进经验,打造楼宇惠企政策宣传工作可推广、可复制“品牌”。
为了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政策在乡村振兴和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中的托底保障作用,提高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按照《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等年审工作的规定,县民政局决定集中时间和力量,在全县统一开展社会救助年审工作。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20xx年,全县社会救助工作将紧紧围绕“精准救助、及时救助、有效救助”的改革目标,以社会救助年审为主线,自查自纠为抓手,加强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落实救助政策,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严防错保、漏保,不断推进精准保障。
二、工作内容
1.做好动态管理。对新增和在保的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进行全面入户调查,按照新的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及时作出新增、调整、取消。
2.落实政策措施。按照《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要求,严格落实低保刚性支出抵扣、延退、单人户保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探视巡访、照料服务等托底保障政策。全面开展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工作。
3.加强信息建设。按照省、市要求,通过入户调查,加大在保对象家庭信息采集力度,及时将准确信息更新到“智慧民政”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确保信息质量。同时,对于死亡人员和清退人员,及时在系统里进行清理。
4.开展自查自纠。围绕“精准救助、及时救助、有效救助”的社会救助改革目标,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监督、管理,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规范管理水平。
三、工作步骤
1.部署阶段(4月6日至4月10日)。各乡镇、县社区办要组织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统一部署年审期间社会救助相关工作。开展年审工作前,要对年审事宜进行广泛宣传,有效促进年审工作落实。
2.实施阶段(4月11日至5月30日)。按照年审工作目标,一一对应文件中的工作内容和措施,全面开展年审工作。
3.总结阶段(6月1日至6月15日)。各乡镇、县社区办要认真梳理社会救助年审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深入挖掘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积极向县民政局报送信息,县局将择优刊发并向市局推荐。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和规范社会救助操作管理
1.做好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对所有在保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已认定的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等社会救助对象进行全面入户调查,核查家庭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等;同时在“智慧民政”系统中重新发起核对,结合入户调查结果及核对报告评估家庭困难程度,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新增、取消、调整等年审意见,提高保障精准度。同时,要按照新的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结合保障对象家庭结构、健康状况、致贫原因等困难情况,将城乡低保常补和非常补对象分为A、B、C、D四类,A类为常补对象,实行全额保障,B、C、D类为非常补对象,实施差额补助。各乡镇(社区办)城市低保保障月人均补差不低于490元、农村低保保障月人均补差不低于355元。具体内容参照《县城乡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参照表》执行。
2.提升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审核审批工作,全面提升社会救助规范管理水平。严格履行申报受理、对象公示、入户调查、发起核对、民主听证(可选)、乡镇(社区办)审批等程序,审批过程须在“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中体现。一是严格按规定使用最低生活保障行政文书,对新申请对象及时出具《县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受理告知书》或《县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不予受理告知书》,对审批不通过对象出具《省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不予批准告知书》,对于清退对象出具《省最低生活保障金停发告知书》,对清退人员已死亡的,应将《省最低生活保障金告知书》发送至其共同生活成员;已死亡且无共同生活成员的,无需发放。二是持续落实公示制度。各乡镇(社区办)应自受理申请的次日起在申请人所在的村(居)委员会公示申请情况,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已纳入保障人员,须在保障对象所在的村(居)委员会进行长期公示。三是认真开展入户调查。由至少2人(其中1人须为驻村干部)对申请对象家庭开展入户调查,按规定完成《省困难家庭入户调查信息采集表》并及时上传至“智慧民政”系统。四是加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时完善申请对象家庭信息并发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特别是对不共同居住的法定赡养、抚养关系成员的收入财产进行核实计算,避免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让老人吃低保的问题。对不配合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可终止救助。五是视情开展民主听证。对公示有异议或核对有预警人员,应组织开展民主听证。民主听证应遵循宣讲政策、介绍情况、现场评议、形成结论、签字确认程序进行。六是按规定落实基层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对备案人员及时在“智慧民政”系统内完善信息,并报送至县局。七是积极落实低保延退机制。对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家庭月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倍以上2倍以下的,给予6个月延退期;对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后实现就业,给予6至12个月延退期;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推荐就业的就业困难家庭,就业稳定后给予2年延退期;对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就业的残疾对象,就业稳定后给予3年延退期。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可视情给予3个月至6个月的延退期。
3.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大力推广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社会救助业务依托“智慧民政”系统开展。一是各乡镇(社区办)要加强对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导、培训,每个居(村)委会工作人员须下载安装“智慧民政”手机APP并学会使用,确保每个居(村)委会账号正常使用。(居)村级应充分利用“智慧民政”平台协助乡镇完成基础信息录入等工作。二是尚未完成城乡低保核查清理整治的单位,应利用此次年审的机会,完成数据录入并发起核对,确保在保对象核对率达到100%。三是加快救助申请、入户调查、审核审批等全省统一电子文书的使用,规范电子和纸质档案资料的留存。逐步取消纸质报表,加强系统操作培训和使用,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
1.做好重点对象摸排。加大对老人、儿童、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摸排核查力度。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的已脱贫返贫人口,以及因患病、残疾等原因造成失业的人员进行摸排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依规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覆盖范围。对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中的重残(一、二级重度残疾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和重病(获得大病医疗救助人员)人员,经个人申请,按照单人户形式纳入低保范围。重点围绕脱贫监测户、易致贫边缘户家庭和城镇脱贫解困人员,加大延退政策实施力度。
2.做好分散特困人员照护。严格落实《省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指引》要求,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按程序依托当地医疗机构或县级指定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按认定类别足额落实特困失能、半失能、全自理护理费。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探视巡访,督促指导照料服务人落实照料服务责任,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探视巡访服务工作并做好相关记录。
3.做好主动发现和救急难工作。各乡镇、社区办要常态化的在乡镇(社区办)、居(村)委会醒目位置公布社会救助热线电话、张贴微信自助申报二维码,畅通求助渠道。要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运用“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技术,动态对接残联、医保、卫健和教体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做好困难对象跨部门转介,促进各部门救助资源融合。
(三)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
全面规范和实施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工作,为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打好基础。
1.明确认定条件。低收入家庭指具有当地户籍,家庭月人均收入抵扣家庭收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内,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相关规定的家庭和个人。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各乡镇、社区办要对低收入家庭中存在重大刚性支出的,可进一步识别为支出型贫困家庭,具体相关专项救助政策待有关部门明确后再实施。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条件按照《省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文件规定执行,认定程序按照低保认定程序执行。
2.做好对象认定。年审期间,各乡镇、社区办要采取对象自主申报和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低收入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工作。有针对性的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对象进行精准排查,重点识别未享受低保或特困供养政策的致贫返贫农村贫困户、近年来享受过临时救助的城乡居民,享受过延退政策的困难对象,以及通过跨部门比对,医疗、教育、住房等部门推送需民政部门认定的困难家庭。
3.规范认定工作。对认定为低收入家庭的对象,规范档案资料,建立低收入家庭人员台账,做到动态新增和清退,并及时将低收入家庭信息资料同步录入到“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平台。
(四)开展社会救助自查自纠
各乡镇、社区办要将年审与社会救助自查自纠相结合,针对近年来纪委、审计等部门查出的违规违纪案例,举一反三,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深入自查自纠。
1.查兜底保障是否到位。是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社会救助政策范围,防止“漏保”问题。
2.查政策落实是否规范。紧盯申请、受理、审核、评议、公示、审批、资金发放及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查政策执行是否规范到位,特别是在临时救助乡镇备用金、社会救助金额评定、死亡人员核销、救助审批等方面是否存在监管盲区。
3.严肃查处社会救助工作中出现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对工作中作风不实,对群众申请推诿、刁难,不作为、慢作为,以及投诉电话开而不用、未长期公示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尤其是对发现工作人员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侵占等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向有关监督部门移交问题线索。
4.进一步落实失信惩戒制度。对申请或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居民家庭或者个人,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行为的,乡镇(社区办)要向县民政局报送失信人员失信行为有关情况,县民政局将建立台账备案,并通过批评教育、取消保障、向信用管理部门推送失信人员情况等方式,依法依规惩戒。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年审工作是做好低保动态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维护困难群众保障权益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开展社会救助治理、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推进工作信息化的有力抓手。各乡镇、社区办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力开展社会救助年审工作,乡镇、村(居)要建立年审工作台账,对辖区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情况要做到有底可查。
2.强化督查,加强业务指导。年审期间,县民政局将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督查。年审期间若有乡镇遇有疑难,可邀请县局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业务指导;要督促乡镇(社区办)和村(居)委会干部自觉对本人及近亲属享受低保情况进行登记备案。扎实做好特困、低保等社会救助家庭情况摸底调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救助对象的系统数据录入清理工作。
3.广泛宣传,提升年审效能。年审期间,各乡镇、社区办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年审效能,要采取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将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到户,提高政策知晓度。向社会公布求助热线电话,畅通求助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受理群众诉求。要结合党史教育,广泛宣传困难群众主动脱困,积极创业的典型案例,引导困难群众“感党恩,念党情”,增强主动脱困的内生动力。积极宣传社会救助诚信管理制度和救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困难群众的守法意识、减少盲目攀比、骗保、闹保等不良风气的生存土壤。
在年审期间,各乡镇、社区办要及时报送工作做法、动态、图片、图像等信息,县局将在微信公众号上刊登,好的信息将向市局推送。年审期间上报的信息、图片、数据等情况将纳入年审工作通报内容。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