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农〔20xx〕67号)以及《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提前下达20xx年中央财政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指标的通知》(财预〔20xx〕691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20xx年,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体思路是:聚焦全面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围绕解决“谁来发展产业、谁来建设乡村”问题,着力机制创新和政策创设,构建农民教育培训新发展格局,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类施策、全程培育”基本原则,坚持教育培训、评价管理、政策衔接、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推进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提升素质能力与延伸服务协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体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理念、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重点领域。
1.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副产品供给。聚焦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开展防灾减灾、科学施肥用药、低碳绿色等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促进粮食丰收。突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良种识别、土壤培肥改良、高标准农田管护等关键环节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基础保障能力。
2.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发展“四优四化”、建设“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两个转型升级”为核心,围绕特色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管理培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畜禽类加强猪、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升养殖效益,加强疫病防控,助力生猪产能恢复;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开展培训,促进渔业提质增效;以农机农艺融合、规范安全操作为主题开展农机手培训,促进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
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的生产技术、品牌打造、电营销、金融信贷、加工物流等方面培训,提升示范带动能力,促进脱贫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可持续脱贫能力,助力增收致富。
4.促进各类返乡入乡人员创新创业。重点面向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群体,加强农业农村知识、支农爱农情怀、创新创业技术技能等方面培训,促使各类人才更快融入乡村,更好创新创业。利用好各类农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为农村创新创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
5.支撑乡村建设行动。根据乡村组织振兴发展需求,面向村“两委”成员,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等方面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带头人。从农民中培养调解仲裁、信息电、环境卫生、文旅体育、农村改厕等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乡村社会事业带头人。围绕文化振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乡土文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培养,提高农民生活理念。加强乡村规划、休闲农业、乡村康养、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完善乡村人才建设体系。
(三)重点任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四类并进”培养行动,培育各类高素质农民308人。其中,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培育任务78人,安排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种养加销能手)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230人。
各类型高素质农民培育及资金补助标准如下:
1.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与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训,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线上学习时间不少于30学时,全年跟踪服务,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3500元。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高素质农民。种养加销能手技能培训,包括种植、养殖、农机、水产及农产品加工技术能手、已摘帽贫困农民、从事专业农业生产过程服务的农民技术人员、农村电及社会事业促进者等。年度线下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线上学习不少于8学时,培训资金补助标准为人均1000元。
二、工作重点
(一)开展摸底调研。充分发挥区域站作用,深入村镇基层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发放问卷、现场问询、座谈交流、电话联系等方式,针对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民和农村创新创业者、种养加销能手、农户以及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等各类农民,开展摸底调研,充分了解他们的培育意愿、培育需求和有关建议,把年满16周岁,品德端正,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建档立卡,充实完善培训对象数据库,并做好调研记录和数据分析。
(二)遴选培训机构。公开遴选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重点选择培训意愿较高,信誉较好,具备培训必须的教学、实践条件,集中教学场所及配套设施设备,实习实训场所或合作实训基地,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和专兼职教师队伍,培训目标所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
(三)遴选培育对象。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精准遴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培育对象;以返乡入乡创业的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后继者为重点人群,精准遴选农村创业创新者培育对象;针对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重点人群培育需求,精准遴选乡村治理和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对象;围绕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小农户等,将长期从事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信息电、调解仲裁等培训需求,精准遴选种养加销能手、乡村事业促进者培训对象等,分类组建培训班。积极吸纳少数民族聚居村农民、残疾人等参加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与农牧渔业产业发展、农机化和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人居环境、农垦管理部门等沟通协作,支持行业重点人才培养需求,组织各类培训对象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民教育培训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在线报名参加培训。加强与共青团、妇联及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等配合,做好培训学员的信息入库及相关工作。
(四)分类开展培养。根据需要,分产业、分类别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和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专题班,落实落细培育任务关键环节,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第一课。
(五)优化培育内容、方式。按照综合素养、专业能力、能力拓展三个模块集成,结合农民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培训课程体系,线上线下课程组合,丰富培训内容,把安全教育、党史教育、疫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转基因科普知识等纳入培训课程体系,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整个培育过程。乡村治理带头人,要注意增加村庄建设管理、精神文明、优秀支部书记案例教学等。遵循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规律,强化实训实践,大幅提高实习实践在培训中的比重,生产技术培训以实训为主。组织农民学员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科技小院、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基地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培养用好农民讲师,在实训过程中提升能力水平。统筹用好区域内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提倡学优学先,本地资源不足时可开展跨区域学习交流。完善学员培训信息线上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线下学员身份、来源等培训台账。
(六)创新培育机制、模式。紧紧围绕振兴乡村主导、特色产业,分产业、分类型开设培训专题班,制定差异化培训计划,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紧紧围绕乡村组织振兴中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分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村组干部及社会事业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着力提升管理村镇及社会事业发展能力。推行“参训农民+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集成培育模式,依据农业生产季节灵活分段开展培训,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坚持训育结合,强化培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落实落细师资选聘、优质教材、实训孵化基地、考试考核等重点环节,严格受训学员评价颁证。继续与妇联联合开展高素质女农民培育、与共青团联合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培养、与科协联合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等。支持受训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各类高素质农民发展成长路径。
(七)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培训。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考核,鼓励农民自主学习。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能力提升、农村创新创业者、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带头人培育线下线上融合培训模式“12天+30学时”;专业种养加销能手、产业脱贫带头人等培训“5天+8学时”。学员登录“云上智农”APP注册线上培训班级后,后台自动计算上线学习课时,实现线上学习记录全程可追溯。培训机构(基地)按每人每学时10元支付在线学习费用,线上培训服务费用主要用于视频课程制作、信息化设备运营、后台培训管理服务、学员线上学习流量费以及信息化建设等。
(八)探索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加大高职扩招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高素质农民报考职业院校提升学历层次。支持涉农高校探索定制定向培养模式,满足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的需求。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证书全省统一编号管理,推进职业培训学时与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用好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资源,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试点。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
(九)创设落实扶持政策。继续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豫政办〔20xx〕178号)精神,在完善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创新支持、金融保险服务、荣誉表彰奖励“四项并行”培育政策的基础上,农业农村、人社、教育、扶贫、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主办部门,继续创设优化支持政策和资助项目;落实人民银行、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银发〔20xx〕133号精神,加强与相关银行、保险公司、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合作,争取更多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焦点问题。鼓励培养高素质农民积极申报参加农业系列职称评定。
三、服务保障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充分征求财政部门同意,制定操作性强的县级培训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资金使用计划等,按要求报市级农业农村、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二)强化培育体系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为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民教育培训指导作用,开展摸底调查、参与培训组织、颁证管理、绩效评价等工作。用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开展面向农民的学历教育,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机构发挥科技优势,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建立符合条件培训机构资源库,规范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培育行为,加快形成各类资源在机构间和区域间“一体多元、优势互补、协调协同、高效协作”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参训率和满意度,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教材管理选用。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三级共享”师资库,用好各类共享师资资源,稳定一支专职教师,选聘一批优秀兼职讲师,培养一批农民讲师。培训机构要优先选用高素质农民优秀讲师为学员授课。督促指导培训机构选好用好正规培训教材,优先选用“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系列精品教材和农业农村部规划教材,每个培训机构(基地)选择省部规划教材2本以上。
(四)加强条件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培育机构(基地)要改善多媒体教学条件,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和网络教室建设,为线上线下培训有机融合提供条件保障。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在线监管和绩效评价,实现所有的培训班、培育学员、教师课程、培育基地等上线可查,实现学员上线评价率和满意度85%以上。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信息统计和发展情况监测,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育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五)示范推广教育培训成果。遴选推介优秀学员、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评选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和受欢迎培训机构。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学优争先,积极弘扬“学习光荣、素质高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系统总结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指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作用,帮助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协作发展、互补发展。搭建各类成果展示和典型交流平台,积极组织高素质农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选树高素质农民典型,推介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新时代新农民新风采,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重要议程,统筹推进、系统部署。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分管此项工作的副职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任务落实到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党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切实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强化“三级联动”监管。强化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管服务机制,抓住学员培训结业考试考核重点环节,统一考试标准,严格监督培育合格证书发放,建立不及格补考制度,每个培训班合格率不低于80%。
(三)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范围,细化培育补助资金用途。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前期调研、项目宣传、学员遴选、课堂培训、线上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孵化、模拟演练、培训教材、实验材料、场地租赁、学员食宿、教师聘用、教材购买、考试考核、队伍管理、跟踪服务等全过程费用支出。结合实际,严格控制学员食宿费用支出。项目资金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四)加强绩效管理和评价。落实粮食安全省长(市长、县长)责任制考核高素质农民培育指标。按照《省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绩效管理和评价,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评优奖励挂钩。未按期完成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下一年不再承担培训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关于“深入开展化肥减量行动”精神,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根据我市任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探索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提升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稳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任务目标
(一)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全市共采集分析土壤样品60个,安排田间肥效试验5个。
(二)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根据土样检测及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完善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肥料配方信息,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指导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0万亩(次),带动全市化肥使用量减少2%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开展取土化验。参照20xx年耕地土样点分布图进行土样采集,规范外业调查、土样采集、分析化验、数据录入、审核校对等环节,不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库。土样检测项目包括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并抽取20%土壤样品(不与上年重复)测定交换性钙、镁。
(二)安排田间试验。开展水稻化肥利用率等田间试验,全市完成田间试验5个。
(三)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突出水稻粮食作物,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立示范片2个,树立示范标识牌,推广要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要实施主体,推广机械深施肥、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以及配方肥,水溶肥,土壤调理剂,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充分发挥示范片技术集成展示作用。深入推广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推广配方肥,支持企业开展肥料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和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
(四)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充分发挥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技术人员支撑作用,分析整理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数据,分乡镇做好技术指导作用,做好科学施肥宣传引导,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主推技术模式
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确定化肥减量增效主推技术模式,落实实施主体,关键技术与实施要点,细化建设内容,规模和资金使用等,我市主推技术模式:
(一)“配方肥+”技术模式。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鼓励实施主体按作物养分需求选择配方肥,应用高效施肥技术,合理确定施肥次数,施肥用量等,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二)“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料)+”技术模式。选择适合缓控释肥(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和施肥技术,实现作物营养需求量与缓控释肥释放速率同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选择适合的高效水溶肥产品,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控制施肥量及施肥时间,满足作物所需养分,减少养分田间残留或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四)“土壤调理剂+”技术模式。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五)“绿肥(秸秆还田)+配方肥”技术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绿肥种植或稻田秸秆还田,以扩大有机肥源,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减少化肥施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五、资金补助内容与方式
按照文件要求,科学测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物化和技术补助等方式。
(一)是对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所需要的配方肥、水溶肥、缓控释肥、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肥料和绿肥种子等物化投入补助。
(二)是对应用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给予补助。
(三)是向技术力量有保证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和农业企业等服务组织购买第三方服务,提供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
(四)是对开展农户施肥调查、取土化验、田间试验、产品研发、标识牌制作、技术指导、宣传培训、现场观摩等给予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层层落实责任”的总体要求,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开展,强化主体责任,确保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手段,根据省级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压实试点任务。采取自愿申报与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遴选一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试点任务并与其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
(三)强化项目进度。根据农时季节,合理安排农户施肥调查、取土化验,组织开展田间试验示范等工作,实行工作进度“每月一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通报”制度,促进工作落实。
(四)加快资金拨付。在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益的前提下,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缩短资金拨付环节时间,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次拨付资金,加快项目资金支出进度。
(五)开展技术指导。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现场观摩、专家巡回指导、技术培训等,确保关键技术入户到田。加强对实施主体、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构建面向农民的技术服务网络,为全面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提供坚强技术支持。
(六)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信、短信等媒体,宣传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挖掘鲜活案例,树立一批化肥减量增效的示范样板,普及科学施肥知识,营造良好氛围。
(七)强化督导检查。强化项目任务指标考核和实施情况督导检查,确保工作任务全部完成。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效果评价等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乡镇年底前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项目总结报告和绩效自评表,于12月5日前报送给市土肥技术站。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政办〔20xx〕32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举措》(市发〔20xx〕1号)和《关于印发市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20xx年度工作要点(5910行动计划)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实施我市农业一体化发展,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考察和在扎实推进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农业融入一体化的深度、广度和密度。
二、工作目标
市农业农村局年度出访对接不少于5次,形成合作事项及合作成果(签署合作协议或其他实质性合作成果)不少于2项。深入开展“158”行动示范创建,围绕休闲食品、大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20xx年新建省市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30个。深入推进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
三、重点任务
(一)常态化对标学习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局《关于开展常态化对标学习农业农村工作暨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的通知》(市农社函〔20xx〕14号)的要求,经常性地赴开展考察调研,常态化对标学习地区“十四五”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思路举措、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全面梳理收集地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政策性举措和创新性做法,研究形成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建议。年度出访对接不少于5次,形成合作事项及合作成果(签署合作协议或其他实质性合作成果)不少于2项。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和局属各单位每月报送对标学习不少于1次。
(二)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我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把一体化内容纳入规划,同时学习借鉴江浙地区先进做法,梳理确定市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制定我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差距,分年度制定任务措施并组织评估,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力争6月底前完成我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
(三)“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围绕我市休闲食品、大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湾沚区作为全省首批“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单位之一,力争通过示范创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新发展一批“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主导产业产值每年增长10%以上,打造成为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市、南陵县、繁昌区、鸠江区等地也要进一步明确“一县一业(特)”主导产业,打造全产业链。
(四)创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0xx年,按照省厅《关于公布20xx年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省级示范创建名单的通知》(皖农规函〔20xx〕75号)创建省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8个,其中市1个、南陵县3个、鸠江区1个、湾沚区1个、繁昌区2个;同时创建市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2个(创建细则见附件1),其中市7个、南陵县3个、鸠江区2个、弋江区1个、湾沚区5个、繁昌区2个、三山经开区2个。力争通过创建,每个省市级基地产值增长10%以上,基地农产品及加工品地区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五)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提升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开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南陵县大浦现代农业产业园、鸠江区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湾沚区六郎现代农业产业园、繁昌区平铺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山经开区峨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水平,确保每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省年度创建和监测要求。同时,20xx年新创建2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细则见附件2),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品牌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到20xx年底,全市重点区域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使用量与20xx年相比减少1%,全市农膜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超80%,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2%、95%。持续抓好长江禁渔,全面落实日常监管、联合执法、联防联控、考核调度通报、工作奖惩等五项机制,细化具体措施,建成“智慧长江”监控平台,健全长江禁渔长效机制,建设长江“渔文化”博物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要切实把农业一体化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快绿色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高创建标准和水平,带动本地区农业更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上级预算内农业投资项目向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倾斜,同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在修订时将加大倾斜扶持力度。各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对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重点扶持。
(三)加强调度考核。市农业农村局每月调度一次各地工作推进情况,每季度调度一次最新工作成果情况。同时,市农业农村局将加强考核评估,对批准创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开展工作考核和评估,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基地和产业园,将取消创建资格。各县市区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情况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根据双市域组发(20xx)1号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到陕考察时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聚焦追赶超越目标,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精准精细精致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行业特点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完善党组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捍卫政治安全,着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力保障人民安宁,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平安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不断增强全系统同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任务
进一步完善党组领导体制。健全完善党组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把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推动全系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推进更高水平平安建设,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有关重大问题,把社会风险防控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社会治理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政统揽、各单位协同。注重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个单位广泛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从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入手,从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着力,打造多单位密切联系群众、亲情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
(三)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引领。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人口规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深化平安建设的实际需求,顺应社会治理发展趋势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因地制宜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既充分发挥作用又具有农村农业特色的工作平台。
四、农业农村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内容
(一)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党组织建设,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全局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全系统和谐稳定。
(二)增强服务能力。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改进服务方式。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采取政府采购、合同外包、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市场化。进一步落实为民服务全程制,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
(三)健全基层协商议事制度。加强基层协商民主的统筹协调,围绕工程项目、重大公益事项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组织有关方面开展协商。加强对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协商,推进企事业单位协商共议涉及企事业发展和员工权益方面的重要事项,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服务和城市治理。
(四)推进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积极性。
(五)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传承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化解在基层。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群众建议征集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对接机制,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和重大工程项目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发挥基层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六)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全员文明素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美德义行善举,加大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的曝光力度,以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推进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社区自治理念,发挥自治章程、居规民约在基层治理的作用,用公序良俗的力量规范社会行为。
(七)加强诚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制度建设,推进信用平台建设,实施强化标准建设、细化数据归集、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应用挖掘、实化信用奖惩等举措,大力营造崇尚诚信的法治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生态。推进执法监督平台建设,加强与公共信用平台的数据融合与共享交换,形成执法信息电子化长效机制,实现全面有效的联合监管预警奖惩机制。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我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美丽建设,打造节约型机关,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结合实际,特制定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会议精神,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全面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总理关于公共机构节约能源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机关先行”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降耗总目标,以“两型”示范机关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我部门公共机构节约能源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注重宣传,全员资源节约意识全面提升,水、电、暖、燃油的节约工作进一步强化,办公用品消耗量、行政运行成本力争零增长,力争在过去一年能源资源消耗的基础上,人均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组书记、局长同志担任,节能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志兼办公室主任。同志为节能监管员和能耗统计员。
(二)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加大宣传投入、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手段。认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宣传月主题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提高全体人员的节能素养,培育节能文化。
(三)做好能耗统计相关工作。按时填报季度、年度能耗报表,以原始凭证为依据,填报数据做到完整、真实、准确。在年中、年末分别进行能耗分析,并根据当期能源消耗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
(四)注重日常节能工作。日常节能工作主要有:减少照明设备电耗,坚决杜绝“无人灯、长明灯”;加强空调系统节能,严格执行室内温度的控制标准;加强办公设备用电管理,注重维护保养,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能耗;加强办公用品的使用管理,规范办公用品的配备、采购和领用程序,提高办公用品使用效率等。
(五)强化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派车单制度,提高公务用车使用效率.加强车辆用油和维修管理,严格坚持实行单车核算,实行“一车一账”制度。积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降低公务用车能耗。
(六)加强废品回收工作。积极开展废旧商品回收处理工作,坚持本办废旧商品回收制度,规范废旧商品回收管理。
(七)严格节能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节能巡查制度。定期巡查设备运行情况,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和不安全因素,定期检查办公室的空调、电脑、照明灯、打印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使用情况,查处浪费行为。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和市委1号文件精神,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省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市20xx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工作重点,对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产业扶贫推进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任务,充分发挥以市县农广校为主体的培训体系作用,创新方法和模式,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分层分类分模块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范围。市20xx年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育项目投入中央资金220万元,分别在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澄江市、易门县、峨山县、新平县7县(市、区)和市农广校组织实施。
(二)工作目标。20xx年全市计划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132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660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660人,依托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开展实用技术培训3万人次以上,培训对象满意度高于85%。各县区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任务见下表。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各县(市、区)要结合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需要,用好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掌握1-2项脱贫技能,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同时,可借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助力产业脱贫。红塔区、通海县、新平县要聚焦“一县一业”,以稳粮食、稳就业、促增收,发展生猪,打造“绿色食品牌”为重点,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带头人队伍,提升主体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以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大户为重点,加大专项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分类型分模块,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按照农业农村部印发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要求,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产业、注重质量、适度竞争、创新发展的原则,开展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经营者培训、返乡创新创业者培训、专业生产型和技能型服务型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职业烟农培训纳入专业生产型,农药经销员培训纳入技能服务型管理。培训机构应遵循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模块要求,分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个模块,设计课程,开展培训。
(三)积极探索新机制,推动农民学历教育提质增效。按照农业农村部实施“双百计划”的要求,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中等专业学历教育,组织有学历提升需求的参训人员报考中等专业学历教育,探索农民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在学时、课程、教材等方面衔接的有效做法,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
(四)统筹培训资源,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推广机构积极参与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优势,加强组织管理,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培训规范性。充分依托科研院所、推广机构,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开展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支持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承担实习实训任务。巩固管理队伍,强化支撑队伍,提升师资队伍,培养农民讲师,优化专兼职教师比例,整体提高师资水平。
(五)强化跟踪服务,拓宽高素质农民发展路径。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参训农民交流合作。引导学员依法组织产业协会、联盟等组织,加强学员间的学习交流,促进协作发展。持续跟踪指导农民学员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对接金融信贷和农村电商,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可举办论坛、展销会、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展示新时代高素质农民风采。培育工作中要注意挖掘和总结好经验、好模式,选树好典型,加大在各类媒体上宣传报道力度,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更好地发挥高素质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抓实抓细抓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一要明确职责,加强督促、指导。市农业农村局统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对各县(市、区)进行工作指导和绩效管理,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受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委托,开展信息统计、质量监控和宣传,加强培训体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负责管理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本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对所在地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制定培育工作计划(或方案),择优使用培训机构,开展培训,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和质量评价。支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积极遴选、推荐和组织学员到省、市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学习、实习实训、案例观摩交流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培训中实训教学不低于总学时的2/3。三要充分应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和在线管理,运用好培训形成的大数据,加强在线课程开发和规范化建设,确保线上培训质量。经营管理型线上培训不少于总学时的10%。四要加强指导,严格监管。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和培训对象,带头落实科长、校长第一课制度,定期督导培训进度,随机抽查培训执行情况,对不符合要求、质量把控不严的情况及时提出调整意见。五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不仅要确保完成培训任务,还要落实农民学员应用“云上智农”手机APP对培训课程、培训基地、组织管理和培训效果进行线上评价,确保参训农民学员满意度不低于85%。六要强化信息化管理。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云上智农”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以县为单位、以培训班为单元,实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100%上网,确保培训过程全程可追溯。职业烟农培训录入专业生产型,农药经销员培训录入技能服务型。
(七)强化项目监管和绩效评价考核。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要强化项目监管,主动对接财政等相关部门,争取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财务监管。市农业农村局对年度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领导重视、部门协作、任务完成、资金使用、创新探索、信息宣传、材料报送、信息录入、资料归档等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下年度任务和资金分配挂钩,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引导项目资金和任务向地方重视支持、实施规范、培训效果好的地区倾斜。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预算批复和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不得挤占、挪用、套用、骗取项目资金。
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节水农业发展,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政办发〔20xx〕1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加快推进农业用水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任务目标。通过优化调整结构、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品种、配套改建设施等途径,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到20xx年,全区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条件相匹配、农业用水规模与用水效率相协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节水农业体系。
1.农业种养更加优化。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逐步调减高耗水农业种养面积,全区水稻、淡水养殖、莲藕面积分别调减0.68万亩、0.53万亩和1.19万亩。
2.农业灌排设施更加完善。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池塘建设,配套完善灌区灌排体系和水产养殖区进排水体系,推进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实施池塘节水工程。20xx年启动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争20xx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提升到85%以上;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0.13万亩,改造提升养殖池塘面积0.15万亩。
3.农业节水成效更加明显。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模式,大力应用微灌、喷灌、循环利用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推广节水农艺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以上,重点渔业企业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不低于50%。
二、重点工作
(一)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根据水资源禀赋条件,优化配置水、土、种子等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推进适水种植、节水养殖、量水生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步调减水稻、莲藕等高耗水作物面积。鼓励种植低耗水的杂粮、甘薯等耐旱耐盐碱作物,有序引导耕作条件好的稻田改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加大渔业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设施渔业,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积极推进名特优品种工厂化养殖。推进退藕还湿、退渔还湿,严禁耕地新开挖藕池和鱼塘。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撂荒。
责任部门:区农业农村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局配合,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以下任务均需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不再列出。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二)加快节水工程体系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推进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河道“一河带库”的作用,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推广池塘护坡、覆膜等防渗工艺,完善进排水处理设施,降低养殖用水损耗。
责任部门: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水利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区发展和改革局配合。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三)推进水肥一体化应用。在设施农业、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区,重点推广应用滴灌、微灌、喷灌技术。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大田作物区,完善水源到田间管道输水管网,根据水源条件、种植作物、面积等因素,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积极引导应用高效灌溉、精准注肥、水分养分自动监测等设施和技术,实现水肥资源高效利用。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科技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四)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大力发展低压管道灌溉,提高田间灌溉水利用效率,推进传统粗放式灌溉模式向高效节水灌溉新模式转变。推广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推广优质、高效、耐盐碱耐旱作物品种,推动由改良土壤适应种子向种子主动适应土壤转变。实施保护性耕作,采取深松镇压、划锄、覆盖保墒、合理施用生物抗旱剂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科技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水利局配合。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五)推进农业循环水利用。充分利用水库、池塘等收集天然降水,依据水稻等种养对象耐盐碱能力,选择微咸水(二河水)、沟渠水进行科学生产,提高节水能力。示范推广“三池两坝”、人工湿地等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充分利用排水渠、闲置塘等,构建集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等于一体的净化系统,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积极推广种草、套养等多营养层级养殖模式和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技术,科学调控池塘水质,实现高效集约养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区科技局配合。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六)强化节水示范引领。加强节水技术推广创新,完善农业节水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效益,示范带动节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现代农业园创建、农业生产托管,健全农业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培训。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科技局、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区水利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完成时限:20xx年底取得明显效果;长期坚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责任主体,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优化调整种养结构,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农户,加强技术推广,合理确定区域节水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水利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大节水农业发展投入力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要统筹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耕地轮作休耕、现代农业产业园、渔业产业发展等项目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节水农业,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节水农业发展水平。(区财政局牵头,区科技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三)强化科技支撑。坚持产学研结合,建立政府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示范推广、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机制,加强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强化教学、科研和推广对接,加快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研发推广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技支撑。(区科技局牵头,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四)广泛宣传培训。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媒体开展节水农业宣传,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下乡、示范观摩等方式,宣传普及节水农业技术,促进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水利局、区海洋渔业发展服务中心配合)
为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结合我街道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核心,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素,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针对当前我街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不高、实力不强,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不高,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在充分尊重农民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保护、调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坚持依法登记、有序发展的原则。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在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在市场监督部门登记和农业主管部门备案,有序发展产业。
3.坚持规模适度、集约经营的原则。土地规模经营要与经营者的劳动生产能力相适应,通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带动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从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全镇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对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农业经营主体,不论是什么类型,各级各有关部门予以积极鼓励和支持。
二、目标任务
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基本目标,按照“培育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重点发展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龙头企业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到20xx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占全街道农户总数的20%以上,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种植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40%以上,主要环节基本实现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和生产经营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
优先扶持发展种粮大户、特种种养殖大户,提高比较效益,提升粮食、高效农业发展水平,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家庭农场培育行动。鼓励适度规模的种养大户通过认定备案转型为家庭农场,引导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家庭农场集中。逐步健全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完善服务体系。开展示范农场创建活动,示范家庭农场列入产业资金扶持项目库。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行动。发挥万亩小麦绿色优质高产高效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致富能手、经理人领办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户+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为主,“农户+合作社+公司”等经营模式为辅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
(二)多种模式利益分享机制
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总结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探索建立上级扶持项目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的有效机制。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
(三)引导提高发展质量
鼓励农户、家庭农场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好会计账和成员账户,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生产作业标准或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上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带动形成以镇(街道)、村、社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上级政策给予奖补。(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
健全培训体系,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科技、扶贫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返乡农民工等为重点,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合作社经理人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力争到20xx年末轮训一遍,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xx年,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各类能人、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入“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岗位的拓展范围。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农业技术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好县乡农民合作社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出台指导意见。二是加强宣传和组织开展摸底调查,掌握全街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现状。三是组织开展工作培训,统一思想,明确任务,落实工作重点,凝聚力量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
指导各村落实工作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超前谋划,建立和完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把握相关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启动实施,提升改革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同时做好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年度总结等工作,对改革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和对比,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三)总结验收阶段
对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形成经验总结。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要充分认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扶贫等方面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目标,传导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要实行一把手亲自抓,业务干部定点包抓制度,把责任落实到人。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开展各单位的业务融合,集中技术力量,确定重点经营主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指导和服务。通过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加强与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经营性服务组织紧密合作,引导在良种示范、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抗旱排涝、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为新型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
(三)完善扶持政策
各村要积极协调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实施的主体,在农机购置、农田水利、高产创建、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上给予重点扶持。积极争取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资金优先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各村要主动和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在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地复垦、农村道路等项目,优先安排在规模生产经营的区域实施,加强水、电、路升级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强化指导
各村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完成年初街道下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任务分配表》,将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核,街道将对各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进行指导,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进行全街道排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