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并消除其危害,防止医院感染的继发和蔓延,指导和规范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对医患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医患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制定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xx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xx年试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xx年)》、卫生部关于修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20xx年)的通知等。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医患双方身心健康等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根据突发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事件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培训,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保障。各相关小组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广大医护人员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的职责及成员
(一)、领导小组
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成立成员结构合理的指挥部。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副书记
(二)指挥部
指挥部成员接到信息联络小组的通知后必须按时到岗,并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督促落实应急处理措施并评估应急处理的效果。办公室设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组长:分管副院长
组员:院感科、医务科、总务科、设备科、药剂科、保卫科科长,检验科、护理部主任
(三)信息联络小组
随时更新指挥部成员的通信联络方式,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联络指挥部成员,联络内容包括联络原因、事件概况、到岗地点、到岗时间等。
组长:行政办公室主任
成员: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
三、流调小组
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事件的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涉及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能原因、病原学检验等。
组长:院感科科长
组员:检验科主任、院感专职人员、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五)、诊断救治小组
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涉及人员的诊断救治。
组长:医务科科长
组员:大内科、大外科、临床各科室主任
(六)消毒、隔离及防护小组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负责消毒、隔离和防护技术指导和消毒实施工作。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负责消毒、隔离和防护技术指导。
组长:护理部主任
组员:院感科、总务科科长,各科室护士长
(七)疫情信息组
根据传染病报告有关规定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有关规定,负责疫情的报告与院内信息交流工作。
组长:院感科科长
组员:保健科科长及相关人员
(八)后勤保障小组
负责消毒、隔离和防护等物资的日常储备和应急供应。
组长:总务科科长
组员:总务科相关工作人员
(九)保卫小组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负责现场保卫工作。
组长:保卫科科长
组员:保卫科相关人员
四、医院感染突发事
(一)日常检测
1.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对病区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病区院感兼职医生报告,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科室确定责任人,每日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交接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或院感兼职护士报告,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预警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监测信息,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三)报告
1.报告人:医院任何部门为责任报告部门,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为责任报告人,所有医护人员为义务报告人。
2.报告程序:上班时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下班时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管理科负责人或医院总值班。
3.报告时限:按照突发事件的等级及时、准确地报告。Ⅰ级突发事件立即报告;Ⅱ级突发事件30分钟内报告;Ⅲ级突发事件12小时内报告。
4.报告监督: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有权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总值班报告突发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医院领导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和个人。
(四)应急反应
1、原则
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要根据不同类别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2、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在30分钟之内,赶赴事发现场采取相应措施。
2.1初步证实
1)初步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若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应计算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病区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初步证实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2.2院内报告
1)医院感染管理科经初步证实后,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汇报,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议。
2)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经报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情况决定是否成立应急指挥部,以及组成成员名单。
3)应急指挥部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督促落实应急处理措施并评估应急处理的效果。
2.3院外报告
按照突发事件的分级要求实行分类报告
(五)、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五、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分类应急处理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流行或暴发
1、分级
Ⅰ级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Ⅱ级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Ⅲ级
发生3例以上5例以下医院感染暴发;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院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病学特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①根据疾病传播途径、方式的不同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防护镜、穿防护衣等。进、出隔离病房必须遵守规定的流程,如人、物进出的流程和卫生通过等。
②操作前后必须消毒、清洗双手。
③隔离区或隔离病房间设独立的医疗小组以减少不必要交叉感染。
④密切接触传染源者应做必要的限制性隔离,以免病原菌扩散。
2.2开展医院感染病人的救治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住院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院内感染暴发或流行应立即单间隔离(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以便于进一步治疗或转传染病医院。患者隔离期间谢绝陪住和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2.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①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②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③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④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
⑤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⑥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⑦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专家人员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⑧主管院长接到报告,指挥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2.4做好现场控制,有效切断感染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废染。①隔离区或隔离房间的一切医疗(一次性应用)、生活用品必须单独使用,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
2.5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2.6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按规定及时转诊传染病院。
3.报告
3.1院内报告程序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报告。Ⅰ级立即报告;Ⅱ级1小时内报告;Ⅲ级24小时内报告。
3.2院外报告程序
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医院报告。
Ⅰ级: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Ⅱ级:应在1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Ⅲ级:医院内自行处理即可。
根据相关规定上报上级部门。
(二)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1.分级
Ⅰ级
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事故时。
Ⅱ级
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
2.基本处理
2.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医疗废物的分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2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处理原则,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2.3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2.4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2.5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3.报告
3.1院内报告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向分管院领导或值班院领导报告。Ⅰ级1小时内报告;Ⅱ级24小时内报告。
3.2院外报告程序和时限
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医院报告县卫生局、县环保局。
Ⅰ级:应在24小时内向县卫生局、环保局报告。
Ⅱ级:应在48小时内向县卫生局、县环保局报告。
六、善后工作
(一)效果评价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束后,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应急指挥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根据事件分级报告医院领导和(或)相关上级部门。
(二)奖励
医院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院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部门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四)责任
对在突发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保障
(一)组织保障
应急组织体系各小组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及时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和物资,成立应急处理队伍,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应急处理组织体系的成员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期间应保持24小时通信工具畅通;网络直报系统运行正常。
2.应急处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和实验室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医院要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救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
4.演练:医院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
(三)物资保障
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应急储备物资应妥善保管、指定专人负责,确保无过期失效并及时补充更新。突发事件发生时30分钟以内必须到岗。储备物资应包括:消毒物资(如消毒药品器械、隔离衣和口罩等防护用品)、应急设备(如应急照明灯、简易呼吸器等设备)。科室自备常用量消毒、隔离及防护物资,突发事件发生时服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无条件统一调配。
八、预案管理与更新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突发事件的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附件:
1.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组织体系工作流程;
2.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
3.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应急处理措施流程;
4.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措施流程。
第二医院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章总则
急性肠道传染病可以引起爆发性大流行,危害人民健康,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其中的霍乱等肠道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为了有效应对急性肠道传染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适用于处置医院内可能发生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一、组织机构:
(一)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领导小组。
医院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分管副院长
副组长:医务主任
成员:大内科、大外科、各科室、护理部主任,院感科、检验科科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内。
(二)成立了以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专家小组。
(三)医院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工作队:
队长:分管副院长
副队长:总务科科长
成员:保卫科科长、总务科人员
二、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职责:
(一)协调与卫生局所属各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机构的关系,在卫生局及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使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收集、汇总、分析有关医院内疫情信息,并及时报告县卫生局及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交流信息。
(三)组织与领导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的实验室检测,临床救治,预防隔离和环境消毒。
(四)负责建立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五)医院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医院急性肠道传染病应急的日常工作。
专家组职责:
(一)负责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会诊任务。
(二)必要时参加市、县的统一调动。
应急处置工作队职责:
(一)医院应急处置工作队负责医院急性肠道传染病的现场处置,必要时受卫生局统一调遣,参与县内急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的现场处置。
(二)医院应急救护队在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急性肠道传染病人的救护工作。
三、常年开设肠道门诊:
根据医院建设布局条件,设置肠道门诊,做到与其它诊疗区域隔离,防止人流物流交叉。
肠道门诊设肠道专诊室,留观室。
肠道门诊配置按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基本要求执行。
肠道门诊消毒隔离设施按医疗机构肠道门诊消毒隔离设施要求执行。
医务人员防护按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医务人员防护要求执行。
第三章霍乱应急分级
根据霍乱疫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霍乱疫情划分为三级:重大(Ⅰ级)、较大(Ⅱ级)和一般(Ⅲ级)三级。
一、重大霍乱疫情(Ⅰ级)
霍乱在我县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其他市(州),有扩散趋势。
二、较大霍乱疫情(Ⅱ级)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三、一般霍乱疫情(Ⅲ级)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第四章监测与报告
一、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建立健全现有疾病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生疫情,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扑灭。
二、责任报告人与报告程序
(一)凡有可能接触急性肠道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腹泻门诊要严格规范登记,使用统一制定的《腹泻门诊病人登记表》,详细记录病人基本情况,腹泻门诊工作人员在诊疗中发现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要按规定报告疫情。对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就地隔离作好消毒和院感控制工作,并以最快方式报告院领导及县疾控中心。
(三)按规定实行周报告制度。
(四)发现霍乱疫情,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和卫生局应急办报告。
第五章现场处置
一、处置原则:
所有现场人员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及时处理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
急性肠道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管理。
二、工作程序:
(一)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着重掌握以霍乱病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的药物选择及使用方法。腹泻门诊归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并有明显的分流标志,所有腹泻病人均到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腹泻门诊就诊。腹泻门诊开展霍乱病原学检查,无疫情期间,抽检率达10%以上,疫情发生期间做到有泻必检,采用霍乱快诊试纸条检测技术。
对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二)现场处置
在医院感染科腹泻门诊诊断室和观察室,配备防蝇设施和盛放吐泻物的专用容器及医疗抢救,消毒等药械。对病人吐泻物及污染物,场所随时消毒,病人离开后进行终末消毒。
(三)医护人员防护:
1、腹泻门诊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穿戴工作衣、帽。进入疑似病人或霍乱病人废染区工作时要穿戴隔离衣、鞋、口罩。
2、我院腹泻门诊将按《传染病防治法》及院感规范管理和开展工作,不断地
第二医院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充分做好流感大流行前的准备工作和流感大流行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医务科将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流感的相关知识和文件,掌握我县流感的信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对我院可能发生的流感流行及其危险因素,做到依靠科学技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及时做好对流感流行的各项工作。
二、医院流感大流行应急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分管副院长)
副组长:预防保健科、院感科、医务科科长
成员:大内科、大外科、临床各科室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各施其职,各科间相互协调,共同保障流感大流行时的应急工作。全院职工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动。
三、做好流感大流行的各项防范工作和处理流感大流行的培训,为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保障。
医院流感大流行应急专家小组:
组长:医务科科长
副组长:大内科主任
成员:临床各科室主任
医院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小组:
组长:医务科长
副组长:总务科科长
成员:急诊科医务人员、总务科人员
各工作队成员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动,保障流感大流行时的各种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调遣。
四、预案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适应于本院流感大流行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五、本队专家组、工作组积极响应上级有关部门的预警、应急信息,必要时参加市上的统一行动。
医院将对流感病例进行监测,发现有流行趋势时及时上报。
发现疑似病人收治到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医院感染控制。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务。如遇流感样病例及候诊室其他呼吸道疾病病人要佩戴口罩。对密切接触者建议佩戴口罩。
医院在感染疾病科设立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并指定专人参加预检分诊工作。要求医务人员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样本,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六、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进行消毒。
利用各种形式对来院就诊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七、流感大流行疫情发生后,责任报告人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报告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
报告时限、程序和方式:发现流感大流行疫情,应当在2小时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下班时间:医院总值班)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下班时间:医院总值班)接报告后,立即上报县卫生局。
报告方式包括:口头报告、电话、传真报告、网络报告、书面报告(报告卡、专题报告、报表)。
报告内容:首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后、责任报告人应对事件的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威胁和影响、可能的原因、拟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及其联系方式进行报告。
阶段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性报告中既要报告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以上预案启动时,全院医务人员必须严正以待,所有应急工作队和应急专家组成员24小时待命,保证通信畅通,从人员、物资、后勤等各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
第二医院不明原因肺炎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有效的防治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和控制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和蔓延,及早发现病人和可疑病人,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医务科将组织全院医院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不明原因肺炎的相关知识和文件,掌握我县的该病信息,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对我院可能发生的疫情及其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及时做好应对疫情的各项工作。
二、医院不明原因肺炎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成员:医务科、院感科、保健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呼吸内科主任,感染科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科间相互协调、共同保障不明原因肺炎发生时的应急工作,全院职工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动。
三、做好不明原因肺炎发生时的各项防范工作和处理培训,为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保障。
医院不明原因肺炎应急专家小组:
组长:分管副院长
副组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
成员:大内科、内科各科主任
医院应急工作小组:
组长:分管传染病副院长
副组长:分管内科副院长
成员:护理部、大内科、内科各科主任,医务科、总务科、药剂科、设备科、院感科、预防保健科科长
工作队成员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动,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随时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调动。
四、本预案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本预案适应于本院不明原因肺炎大流行疫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
五、发生疫情后,责任报告人必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报告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
报告时限、程序和方法: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应当立即报告本院医务科,医务科立即组织全院专家组会诊,会诊仍不能明确者,应当在2小时内向疾控中心报告。
报告内容:首次报告应对事件的名称、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或潜在威胁和影响、可能的原因、拟采取的措施、发展趋势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及其联系方式进行报告。
以上预案启动时,全院医务人员必须严正以待,所有应急工作队、应急专家组成员24小时待命,保证通信畅通,从人员、物资、后勤等各方面给予有力的保障。
附件一: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方案
医院为落实《不明原因肺炎病历监测、排查、管理方案》。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此方案。
一、组织机构
1、医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成员:医务科、院感科、保健科科长,护理部、呼吸内科、感染科主任
领导小组负责对不明原因肺炎病历监测、排查的全院工作进行管理、指导、调动人员和物质。
2、医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专家小组:
组长:分管副院长
副组长:医务主任
成员:大内科、大外科、临床各科室主任
3、专家组负责所发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救治、会诊、并完善抢救记录。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现场后勤保障工作组:
组长:分管副院长
副组长:总务科科长
成员:保卫科科长、总务科人员
现场后勤保障工作队服从领导小组统一指挥,随时赴现场开展消毒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各级各类人员随时听从医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领导小组的统一调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不服从安排。
二、目的
1、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理的规范管理。
2、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
3、及时发现其他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
三、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四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的肺炎病例:
①发热腋下体温≥38℃
②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④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亲密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的其他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四、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我院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上班时间)或医院总值班(下班时间),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总值班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医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管理领导小组,通知专家组到场会诊、排查、救治病人。经会诊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疑似“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
医务人员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立即组织本院专家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
五、病例管理
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疗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确诊SARS和人禽流感时,须与疾控中心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标本,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和人感染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即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七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六、医院的职责
1、医院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断、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院感管理科(上班时间),医院总值班(下班时间)报告,医院立即组织专家会诊。
3、对不明原因肺炎病病人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所在医院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院院感管理科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9、按县卫生局的相关规定与疾控中心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七、信息收集:
1、医院应完整系统的收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会诊纪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由医院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纪录原件保存在病案中,并及时报告县卫生局。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纪录复印件应逐级上报。
4、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医院或疾控中心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
第二医院关于处理火灾事故的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安全防范和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和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制定此预案:
一、火灾发生时,首先发现灾情的人员应立即向“119”报警,并报告院总值班。
二、医院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灭火救灾,防止火势扩大,同时派人引导“119”消防车进入火灾现场投入灭火战斗。
三、消防队员和科室人员应及时疏散病人,不能行走的病人,采用抬或中单布拉等方式转移。
四、若氧气站易燃易爆品发生火灾或泄漏,应立即疏散人群,用水冷却氧气瓶,开展灭火战斗。
五、扑灭火灾过程中,保卫人员应维护火灾现场秩序,防止病人财务及医院物品丢失。
六、火灾发生后,保卫人员应立即向医院领导及分管安全负责人报告。
七、火灾扑灭后,应协助公安消防机关进行火灾调查,并清理现场。
第二医院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的规定,为及时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应急预案。
一、事故发生前的预防
我院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
(一)成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二)建立健全高毒、放射等从业人员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建立医务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四)为从事放射、高毒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培训上岗。
(五)逐步采用更新防护用品。
(六)为从事放射线的工作人员配置个人剂量计。
(七)实行定期维护,检修,检测各种防护设备及救援助设施。
(八)购买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产品为进口产品时应提供中文说明书。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二、事故报告
(一)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收治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病人时,应当立即向医务科(白天)、院总值班(下班时间)报告,医务科立即组织会诊、救治,诊断明确后向院领导报告,经院领导签审后报告市疾控中心,卫生局。
(二)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作业场所,时间,发病情况,伤亡人数,可能发生的原因,正采取的措施和发展趋势。
在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收治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三、事故处理
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收治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
(一)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作业,撤离作业人员,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二)立即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或医学观察,填写《职业中毒和职业病报告卡》。
(三)在控制毒源漫延的前提下保护事故现场,材料,设备和工具,配合调查。
四、将危害事故所有资料,病历记录完整,立卷归档。
附:事故分类
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第二医院应急物资保障预案
各科室:
应急物资是突发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为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对应急物资的管理,提高物资统一调配和保障能力,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安全事故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分工协作,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包括自然灾害类、安全事故灾难类、卫生类、应急抢险类及其它。
二、应急物资储备定额由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后勤保障部和保卫科的实际应急需要确定。
三、办公室负责落实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财务科落实经费保障,由各相关职能科室科学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的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实物储备。
四、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专业管理、保障急需、专物专用”。
五、已消耗的应急物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调出物资的规格、数量、质量重新购置。
六、应急物资应当坚持公开、透明、节俭的原则,严格按照采购制度、程序和流程操作,做到谁采购、谁签字、谁负责。
七、审计、纪检和工会要加强对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对管理混乱、冒领、挪用应急物资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